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坚持按计划均衡发展党员
近年来,安乡县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和省、市发展党员工作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促进均衡发展,全县党员队伍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结构更加优化,人分布更趋合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发挥计划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作用。
1、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科学制定计划。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全县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原则,结合市委组织部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编制了发展党员三年规划,报县委同意后下发全县各基层党委,指导发展党员工作。还根据三年规划和每年的党统资料分析情况,部务会每年研究一次发展党员工作,在反复征求意见,多次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发展党员工作年度计划,增强了计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2、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督导落实计划。为了防止和避免抛开计划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我们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年度报表、半年小结和年终总结的工作信息反馈制度,随时把握计划执行情况,确保计划有效落实。同时,我们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注重计划的灵活性和可调性。县里编制计划到各基层党委,各基层党委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必须提前书面报告县委组织部,实行年度计划变更报告制度。在不超过市委组织部计划数之内调整的,由县委组织部集中掌握,具体指导。超过市委组织部计划比例5%的,由县委组织部提前书面报告市委组织部,经批准后再作适当调整。
3、严格考核与科学评价相结合,认真考核计划。每年底,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基层党委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严格兑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对计划执行好、衔接好,变更计划及时报告的,予以表扬;对执行计划脱离实际,随意性大或根本不按计划发展的,予以通报批评。同时,对执行计划情况进行专门分析,科学评价计划的实际指导和调控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对取得的经验全面总结和推广。
二、切实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与分布。
1、着重在高素质群体中发展党员。针对安乡是农业县,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不够强的实际,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两个优先”工程。优先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优先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今年我们在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116名,占农村发展党员总数的31.9%。在机关事业单位,重点从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中发展党员。近三年,全县发展党员1621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275名,占78.7%,比上一个三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2、着重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深入开展“定岗定责、联户帮带”、“三级联创”等主题实践活动,依托党员的先进作用来引导有志青年。采取专人联系培养的方式,发展有较高文化素质、一定技能特长、政治素质好的青年加入党组织。近三年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1213名,占发展总数的78.8%,80%的基层党支部有1—2名35岁以下年轻班子成员,大大改善了班子结构。
3、注重发展女党员。在安乡过去的党员队伍结构中,女党员明显偏少,2002年底,全县共有党员28900人,其中女党员只有2796人,仅占11%。近三年,我们将重点放在发展女党员上,三年来共发展女党员502名,占发展总数的26%。
4、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全县通过组织推荐、业主选择的方式,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了96名优秀干部到“两新”组织担任党建工作联系员、指导员,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三年来,我县在两新组织中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中发展党员45名。
三、依靠制度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1、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制度。首先是完善原有的发展党员预审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其次积极探索实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基层党组织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吸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过程中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充分体现党员意愿,扩大了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再次探索试行了其他一些制度。我县三岔河镇党委实行对新党员的跟踪教育管理制,安福乡党委实施发展党员质量评审制,教育局党委在吸收新党员的支部大会上实施党委委员旁听制,对发展对象实行测评制,非公制联合党委实行发发展党员七部门联合预审制,都对确保新党员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2、强化层级责任制度。县委组织部成立了专门组室,明确了专人专职专责抓发展党员工作,同时要求各基层党委也要有专人抓好这一工作。并建立发展党员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考核一级,一级督查一级,形成层级责任管理体系。
3、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制。由党小组、党支部集体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实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制度。每年都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三是动态管理。对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实行滚动式管理。目前,全县已建立了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发展党员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