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会等待中国
1、过去的中国很落后,今天的中国还谈不上富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人也许感到日子比过去好过一点了,有人就产生了错觉,认为中国的经济不久将会超过美国,中国人人都可以像纽约人那样过高消费的生活。其实,如果13亿中国人都可以像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一样高消费,中国这块地方的山山水水就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多人的索要。今年4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希望中国人要认清自己的国情,警惕消费主义祸害中国, 从另外一个角度支持中国采取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节约发展的战略思想。
尽管国际上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中国会在5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研究现代化的专家,从经济现代化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得出这样乐观的结论。中国自己的专家认为,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约100年,与德国等7 个国家差80年,与日本等6个国家差50年。
2、“中等水平”的底线是什么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如果保持1990年——2002年经济现代化的年增长率,中国有可能在2050年达到当时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这个中等水平的底线,大致相当于2002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于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要达到世界经济的先进水平和中等水平,并不是轻易能实现的,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21世纪依然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拼却全力追赶和缩小差距的百年,没有任何理由松懈和自满。
中国学者采用“二次现代化理论”研究经济现代化。以1970年为时间点,按时序将已历300余年的经济现代化分为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
经典经济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包括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强化。其主要结果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市场经济观念形成和普及,现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经济活动工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电气化,经济效率持续增长,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提高等。
工业化完成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工业经济先进水平,是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是由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知识革命”而催生的。其转折点是20世纪70年代北美和欧洲发生的信息和知识革命,促使已经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启动第二次经济现代化。1970年美国已经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到2002年,在参加评价的131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其中有6个国家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期。
因此,较之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双重任务:既要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同时又要推进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如果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然后再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那么,中国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则需要50年的时间,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大约需要100年时间。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时间拉得很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在理论上行得通,事实上却做不好。
3、未来100年里我们要追赶别人150年的路
正是上述原因,中国只能选择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使两次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我们无锡的经济发展颇有点这样的特点,但自主知识产权显得不足,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无锡的科技和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无锡高等教育落后于其它城市,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的能力不强。对此无锡人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今天我们在讲成绩的时候,习惯于讲GDP有多少,但中国目前GDP 中房地产和基本建设的含量偏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含量偏低,是以消耗和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的GDP。公众看到无锡新区生产非常红火,但主要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中国人赚的是辛苦钱。如果遇到不测事件,外资撤走,中国人自己也就失去了市场和技术。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特别在意创建稳定的社会环境,道理很深刻。
中国有条件选择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因为:其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引进了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许多要素,如信息化、高技术产业、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等;其二,中国经济不平衡为选择综合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条件,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地区可以推进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推进经典经济现代化,其它地区可以两次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其三,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际上中国已经的两次经济现代化并存了。
4、三个机遇与十个方面挑战
未来50年中,中国经济现代化将有三个机遇:一是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二是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带来的机遇;三是体验经济和文化经济带来 的机遇。但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 有10个方面:1、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快速增长;2、从三元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3、农业现代化;4、资源和能源的持续供应;5、保持金融稳定;6、生态现代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7、地区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8、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9、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10、参与全球化与维护国家利益。
5、中国经济质量的国际差距十分明显,且掩盖了一些社会问题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拿2002年的数据作了研究。2002年中国经济质量的国际差距十分明显。如: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P)为960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6490美元;中国全员劳动率为1646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5355美元;中国农业生产率为506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3798美元。中国要达到2002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GNP、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率分别需要提高26倍、32倍和46倍,时间分别需要49年(7%年均增长率)、46年(8%年均增长率)和50年(8%年均增长率)。
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战略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多年的经济奇迹,但由于实质上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掩盖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导向,社会资源高度向经济集中,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不协调的问题浮出水面,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既危及新的经济增长, 也危及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现代化进程。(教育界也要反思“以升学率为中心”的倾向所掩盖的问题)
就在我们编写这篇党课的时候,今年5月12日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公布了世界经济竞争力最新排名,香港的排名 从先前的第六名升至第二名,仅居美国之后。而中国大陆经济增长虽然迅速,但在排名上却比去年下降,从先前的24位下降到第31位。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的经济过于看重GDP,实行粗放式发展,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十分严重,生存的环境继续恶化,经济缺乏足够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缺乏竞争力。
6、未来50年中国的经济政策需要完成两次转变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出,未来50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将要完成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进步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推动经济质量的进步,第二次是从质量进步型向创新福利型转变,依靠创新和经济福利的增长,推动经济质量和经济福利的进步,包括人均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知识化和绿色化,经济结构、经济福利和公平等的全面提升,逐步建立创新型经济和福利型社会。 21世纪前30年,中国提升经济质量的战略要点是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
目前,中国经济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交通、能源、信息的基础设施和知识基础设施(包括科技教育文化投入等),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非常大。如果采用优先发展经济基础设施的做法(当然包括科教文卫的投入), 有可能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这方面只要保持一定有实际效率的发展速度,中国有可能提前到2030年左右达到2002年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7、中国经济结构要达到发达国家2002年的水平,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艰巨性,既决定于中国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也决定于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规模。2002年高收入国家人口总和为9.7亿,而中国人口为12.8亿;高收入国家劳动力之和为4.7亿,而中国约7.7亿。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分别是高收入国家总和的1.3和1.6倍,经济结构转型的任务超过了全部发达国家的总和。未来50年,中国经济结构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战略调整有两大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三次产业的战略调整,需要把农业劳动力比重从50%降到4%,农业劳动增加值比重从15%降到2%;服务业比重从27%提高到70%,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4%提高到71%。据此计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将超过3.5亿,平均每年需转移700万人左右。
第二大任务是十大产业的战略调整(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它对调整教育的结构也很重要)。从国家走综合经济现代化道路的设计看,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为基础产业(现代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支柱产业(普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知识性服务业等)和战略产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这三组十大产业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产业,特别应该重视战略产业。
8、就惨烈的市场竞争而言,世界不会等待中国,中国要用50年的艰辛走完西方发达市场300年的历程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育有20年左右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大约300年的历程,但中国又必须与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同台竞技,尤其是随着WTO规定的 “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将直接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经济竞争。世界是不会等待中国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用50年的时间去走完发达国家300年的历程。
中国目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宏观基础较为薄弱。最近一些时候,世界上有些人大惊小怪,认为中国的发展抢了他们的饭碗。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正是因为中国人过去很穷,发展得太迟,缺乏竞争力,才导致中国人的劳动力价格太低,吸引了外部资本进入中国。但这种状况不能维持太久,我们必须努力提升经济的科技创新的含量,多用智慧少用力气赚世界的钱,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身为教育界的师生,我们要从惨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感悟出自己的神圣使命。当我们还在现行的教育“怪圈”里有些木讷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站在世界竞争的潮头去更加理性地思考今天的教育工作的革新。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建设者,我们能不能早一点让他们从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实情中感知到中国的明天。中国的明天十分美好,但追赶世界的步伐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优美的舞姿。建设明天的中国,要的是真才实学,要的是吃苦耐劳,要的是强壮的身体,要的是与人沟通的艺术,要的是会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