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通过对大鲸港镇农村党员和党组织情况的调查,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大鲸港镇现有1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79人。13个村(社区)中有党员772人,其中60岁以上者365人,占47.2%,而35岁以下者只有50人,占6.4%;高中以上学历者137人,占17.7%,大专以上者只有33人,占4.2%,绝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在村(社区)领导班子中同样如此,全镇共有村(社区)干部57人,其中40岁以下者仅7人,50岁以上者有23人,大部分也只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在党员年龄结构日渐老化的同时,村里的优秀人才和年轻的劳动力却不断外流,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越来越困难,我们向村里的党员群众了解后备干部培养情况,除个别村外,几乎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2、村级集体收入匮乏,运行保障困难。尽管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逐年提高了村级低限运转保障经费(从村平每年5万元一直到现在的9万元),有的社区甚至还有了征地补偿收入,但大多数村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村里一般只有极少的企业收入,如渔场、林场承包收入。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村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在目前这种局面下,村干部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有的村支两委办公条件依然十分简陋,没有像样的村级活动场所。
3、村级领导安于现状,缺乏求富思变精神。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捉襟见肘的困难处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形势,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进取心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有的村干部见识短浅,信心不足,只满足眼前的一点小发展;有的村干部水平能力有限,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新点子。致使村级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先进性被削弱。
4、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自身要求不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数党员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党性观念越来越淡薄,对布置的工作任务敷衍了事,有的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5、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党员分布分散化、活动流动化的趋势,导致有的地方党组织出现“空白”,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空档”,使一部分农村党员处于管不着、管不了、管不好的状态。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从目前来看,基本还是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党员自己申报了,流入地就有代管的义务。如果党员不显露身份,流出地没有告知的责任,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的职责就无法落实。
二、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建议
1、加大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力度。针对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要着重从回乡创业大学生、打工返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中,择优吸收一批优秀青年进入党员队伍,对其中优秀分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以此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性修养。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好党员的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家庭实际,针对党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帮助党员和群众化解思想矛盾,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党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致富帮带能力。
3、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民主评议。主要是做好村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完善落实监督制度,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落实考核奖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支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定期审计制度,将村干部队伍完全纳入规范的制度管理之下,置于党内外群众监督之中。通过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出等次,并对不合格党员进行适当的组织处置,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明确发展思路,提高致富能力。一是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如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发挥各村(社区)资源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留包袱”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集体企业;三是充分发挥各村级组织的服务职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体化服务,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上,始终要坚持“点上指导出经济,面上突破出成果,整体推进出效益”。
(供稿:县委组织部 肖 洁)
(责任编辑:龚 鹏)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大鲸港镇现有1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79人。13个村(社区)中有党员772人,其中60岁以上者365人,占47.2%,而35岁以下者只有50人,占6.4%;高中以上学历者137人,占17.7%,大专以上者只有33人,占4.2%,绝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在村(社区)领导班子中同样如此,全镇共有村(社区)干部57人,其中40岁以下者仅7人,50岁以上者有23人,大部分也只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在党员年龄结构日渐老化的同时,村里的优秀人才和年轻的劳动力却不断外流,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越来越困难,我们向村里的党员群众了解后备干部培养情况,除个别村外,几乎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2、村级集体收入匮乏,运行保障困难。尽管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逐年提高了村级低限运转保障经费(从村平每年5万元一直到现在的9万元),有的社区甚至还有了征地补偿收入,但大多数村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村里一般只有极少的企业收入,如渔场、林场承包收入。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村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在目前这种局面下,村干部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有的村支两委办公条件依然十分简陋,没有像样的村级活动场所。
3、村级领导安于现状,缺乏求富思变精神。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捉襟见肘的困难处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形势,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进取心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有的村干部见识短浅,信心不足,只满足眼前的一点小发展;有的村干部水平能力有限,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新点子。致使村级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先进性被削弱。
4、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自身要求不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数党员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党性观念越来越淡薄,对布置的工作任务敷衍了事,有的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5、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党员分布分散化、活动流动化的趋势,导致有的地方党组织出现“空白”,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空档”,使一部分农村党员处于管不着、管不了、管不好的状态。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从目前来看,基本还是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党员自己申报了,流入地就有代管的义务。如果党员不显露身份,流出地没有告知的责任,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的职责就无法落实。
二、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建议
1、加大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力度。针对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要着重从回乡创业大学生、打工返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中,择优吸收一批优秀青年进入党员队伍,对其中优秀分子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以此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性修养。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好党员的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家庭实际,针对党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帮助党员和群众化解思想矛盾,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党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致富帮带能力。
3、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民主评议。主要是做好村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完善落实监督制度,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落实考核奖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支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定期审计制度,将村干部队伍完全纳入规范的制度管理之下,置于党内外群众监督之中。通过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出等次,并对不合格党员进行适当的组织处置,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明确发展思路,提高致富能力。一是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如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发挥各村(社区)资源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留包袱”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集体企业;三是充分发挥各村级组织的服务职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体化服务,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上,始终要坚持“点上指导出经济,面上突破出成果,整体推进出效益”。
(供稿:县委组织部 肖 洁)
(责任编辑:龚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