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深化扶助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2005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扶助生活困难党员的决定,结合安乡实际,创新工作举措,使这项工作在坚持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 因人施策,注重扶助的针对性
我们区别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扶助方式,既注重解决燃眉之急,更重视深层次的扶持。一是思想扶志。针对少数困难党员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致富思想和信心的情况,组织他们参观学习致富现场,通过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的形式,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让他们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资金扶助。对因年老体弱或天灾人祸而致困的党员,进行适当的资金扶助。在每年春节和“七一”前夕,我县都要开展向困难党员送温暖活动。去年共对1800余户困难党员家庭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和物资计45万余元。县里从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中拿出11.9万元进行慰问,由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亲自带队,走访慰问了10名困难党员大学生和411名国有、集体企业和农村生活困难党员家庭。三是培训扶技。以县劳动就业处、县农民素质教育办为依托,对致富技能缺乏的贫困党员免费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并优先安排困难党员参加培训,使1100多名困难党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对因缺少门路而致困的党员,我们以县劳动就业管理处、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联合党委为依托,广泛进行就业扶助。一方面,立足本地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积极介绍到本县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业,或组织劳务输出。近两年累计为困难党员提供县内外就业岗位1600余个。
二、整体联动,突出扶助的广泛性
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扶助困难党员工作整体效果。针对以往有的基层党组织单独开展党内扶贫济困资源分散、工作力度不够、整体效果不佳的问题,县委着力集中整合社会资源,整合民政、教育、卫生、民营企业等部门力量,整合社会资金,来扶助生活困难党员,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注重扶助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整合人力资源,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县级领导带头,全县各级党组织发动广大机关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接力机制,和以党委、党总支部或党支部为帮扶责任单位的帮扶责任机制。目前,全县42个党委、981个党支部的骨干及模范党员分别与困难党员结成“一帮一”、“多帮一”对子2600多对,经常上门走访。
三、健全机制,增强扶助的长效性
一是建立机构,扶助工作长期化。县里专门成立了扶助生活困难党员办公室,邀请退休的县级领导作顾问,负责指导协调全县困难党员的扶助工作。按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基金帐户,制定了《困难党员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切实规范资金的筹措、审批和使用程序,确保管好用好扶助资金。
二是建档立制,对象管理动态化。我们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建立了困难党员建档管理制度,对全县困难党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困难党员的收入多少、健康状况、就业情况等,将其分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类建档,具体制定帮扶措施,实行滚动管理,目前已经建立了4137名困难党员的信息库。
三是多途并举,资金筹措多元化。首先,发动党员献爱心。由组织部牵头组织,各级党组织层层发动,以支部为单位向党员募集。一般在“七.一”前后集中组织一次党员献爱心活动,如2005年我县的党员献爱心活动就是由县级领导带头发动的,在全县骨干大会上全体县处级党员领导统一在县委大会议室进行集体捐款,每人300元,以此带动其他党员共同参与。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2005年共收到捐赠13.8万元,2006年收到党员捐赠12.4万元。工作中坚持党员自愿出资,不作统一额度要求,各单位可根据党员的实际和多数党员的意见,提出一个倡议性标准,供党员参考。其次,从自管党费划拨款。县委组织部每年都按20%的比例从自管党费中划拔了扶助金。再次,广泛争取社会各类团体、个人的爱心捐赠。如今年年初,在我们的宣传发动下,我县知名企业湘北饲料公司老板肖昌武同志就捐赠了爱心基金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