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有新招
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三江侗族自治县返乡的农民工流动党员385名,占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的85%。为使返乡的流动党员尽快落实工作,安定生活,该县各级党组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认真作好返乡流动党员调查摸底,积极开展慰问与技能培训活动,把党组织的关爱与温暖送给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
“三用”工作理念 温暖党员心窝
“用心”,即有关爱之心。该县通过扎实开展调查,掌握了该县452名外出务工返乡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其中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390名,未持证的流动党员62名。针对返乡的380多名流动党员,各级党组织借助春节期间党员们在家的时机,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以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教育与管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三结合”的方式,让每一名返乡流动党员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同时各村建立党总支部成员(或村“两委”干部成员)联系制度,每一名班子成员至少联系2—3名流动党员,春节期间对口联系的党员谈心不少于2次,保持对流动党员本人和家庭生活基本情况的时刻关注。
“用情”,即有温暖之情。该县积极搭建党组织与党员的情感交流平台,密切与党员个人的情感联络。通过党支部和党员座谈交流等形式,与返乡流动党员真谈深谈,从而真知深知,进而真交深交。除开展帮困送温暖活动外,各级党组织还坚持做到“三及时”(及时探望、及时了解、及时帮助)和“三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访、党员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必访、党员生活有困难时必访。
“用力”,即有组织之力。一是村党支部注重发挥组织作用,全力支持返乡流动党员在家乡重新创业,搞好生产,促进增收;二是落实关爱工作保障制度。各村党支部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度,明确支部书记是抓“关爱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支部委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是明确帮扶目标,让返乡流动党员增强创业信心,发挥作为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搭建“三个平台” 践行服务宗旨
搭建思想激励平台。该县在春节期间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党性理论教育学习、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业务理论学习等,教育流动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引导党员蓬勃向上,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打消各种思想顾虑,以积极的姿态干事创业,赢得群众的认可。
搭建岗位实践平台。该县注重激发每个返乡流动党员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岗位实践锻炼的机会:一是在村里开展党员发展设计调查,让每位返乡流动党员自主制定创业发展计划,尽可能把满足需要和引导相结合。目前,已有70%的党员得到了合理的锻炼,调动了积极性;二是创造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机会,引导党员提升综合竞争力。如,让部分返乡党员担任各个活动工作组长,各研讨小组的负责人。春节期间共有280多名返乡流动党员在村里各项重大活动中担当“第一负责人”,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更增强了他们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
搭建服务创新平台。该县开展了“满意服务”的主题讨论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骨干开展了“假如我是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的大讨论活动,要求党员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当前的各种新情况、新困难进行剖析,并拟以村“两委”领导的身份从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的角度去做好外出务工返乡流动党员的关爱工作,努力营造党组织服务于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
“三个载体”抓好培训 致力增强创业技能
以“民情直通车”活动为载体,进行实用致富技术培训。该县通过“民情直通车”全面了解与掌握了返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需求建立培训台帐,并以“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对返乡流动党员进行菜单式培训。请技术人员着重进行茶叶种植和加工、油茶低改、人造宝石加工、民俗菜谱烹技、肉猪饲养、家禽疾病防治等技能的培训,为返乡的党员们及时送去了急需急用技术培训。自去年10底以来,全县共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返乡流动党员260多人次,有80多名返乡流动党员实现了再就业。
以“农家课堂”为载体,增强教育培训吸引力和实用性。该县各级党组织围绕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需要,广泛开展“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建立了“村党支部+新农村指导员+科技专家+致富能手”的培训模式,使生产技能培训更有吸引力和实用性,让外出务工返乡的流动党员真正学习到1-2门技能,增强以科技为依托搞好生产、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开展“空中课堂”培训。春节期间,各乡镇各村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对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开展“空中课堂”培训,着重进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知识或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该县林溪乡冠洞村党支部共对在家或返乡的党员及群众培训68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有12名党员和村民骨干被评为本村“致富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