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巩固和发展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实
践,不断丰富整改内容,明确整改工作着力点,努力取得新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和乡村党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规划,强化措施,健全机制,落实县、乡和村三级党组织和书记抓党建的责任,不断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乡村体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效能。
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逐步打破身份、城乡和地域等壁垒,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党性观念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热爱农村、熟悉农业、了解农民的人选进基层领导班子,特别要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按照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各级党校和各类培训基地为主阵地,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实施以政治理论、岗位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素质工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同时,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党员为骨干,以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健全各类实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建设新农村急需的乡土人才、实用人才。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创新,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构建开放型基层党组织。一是适应农村经济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根据行业特点、产业特色、经济规模、党员人数和职业分布等因素,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作用同类的要求调整党组织设置,依托龙头企业或产业板块建组织。二是在生产、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中设立党组织,采用“支部+专业协会”、“支部+合作社”等工作模式。三是着眼于党员流动变化,在长期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驻外党组织,主要模式有依托组建、区域组建和联合组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是在工作推动上,以提供服务为主,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搞好服务。二是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典型引路的方法。三是在处理村务上,完善、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四是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用“管理民主”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村民自治,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严格按照《安徽省农村村务工作议事规则》的要求,规范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要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的政策,经过村民充分讨论,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全面深化村务公开工作,加强民主监督,让群众参与决策,参与对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在此基础上,推进党务公开,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