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以“六个基本”为着力点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
湖南省常德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精神,结合落实湖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把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来推进,突出抓好“六个基本”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壮大基本队伍
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队伍。常德市突出抓了“双强双带”工程,着力培养政治觉悟强、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干部,着力发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一是强化工作责任。县、乡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把培养青年能人党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担负起直接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从2008年起全市每个村每年都要发展1-2名青年能人党员。二是拓宽培养视野。把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年能人培养发展为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培养选拔为村干部,作为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各基层党组织在工作视野、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上更加求真务实,对发展对象组织灵活多样的集中培训和活动。三是严格发展标准。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发展标准执行,不搞降格以求、滥竽充数。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培训制、票决制、公示制和责任制,尤其强调发展对象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
二、提高基本素质
为提高村干部素质,该市建立了分级负责、分层实施、分期培训的村干部培训制度,每届任期内对村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轮训,县(市、区)委负责培训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党委负责培训其他村干部。并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到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范畴中,明确了三个主体:一是责任主体。培训村干部工作主要责任在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制订培训规划,明确专人负责抓落实;加强对村干部培训的管理和督促,把各项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利用本级平台和资源,经常性地培训村干部。上级党委加强对乡镇党委落实村干部培训责任情况的检查考核。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每三年到县级以上党校轮训一次的制度,每年市委直接培训100名左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选派20名左右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外出学习培训。二是内容主体。对村干部重点抓好党的方针政策、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和农村实用技术等三个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对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到村任职的村干部,加大了培训力度。三是保障主体。村干部培训经费,主要由上级党组织负担。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村干部培训,县、乡两级党委相应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
三、落实基本保障
湖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村干部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常德市认真落实,该市村干部人均年误工补贴达到5000元,其中村党支部书记达到7000元左右,在职村干部待遇得到了保障。从2006年起推行了扶助生活困难党员工作,对任职25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每年在党费扶助金中补助600元,全市大多数的乡镇都落实了离任村干部待遇的有关政策。有1/3的县按乡、村、个人各负担1/3的办法,为在职村党支部书记缴纳养老保险。重点完善和落实了三项制度:一是在职村干部误工报酬保障制度。按村党支部书记每人每月5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480元的标准,作为基本工资纳入财政转移,由县财政打卡拔付到人。二是在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年龄超过45周岁、不足60周岁,任村干部达15年的,补足15年经费后参保;年满60周岁目前仍在村主干岗位上的,采取一次性给予离职补偿。养老保险补贴、离职补偿经费,由县、乡、村共同解决。三是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对年满60周岁的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补助标准按前任职务和任职年限进行计算;对未满60周岁的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通过纳入农村低保、特殊救助等方式给予补助。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经费由县、乡、村三级统筹解决,其中连续任职10年或累计任职15年以上的村主干生活补贴纳入村级组织运转低限保障解决。
四、保证基本运转
通过对村级组织运转情况专题调研,普遍存在村级组织刚性支出大,稳定收入少,运转比较困难,其中日常运转资金缺口在2万元以上的村2469个,占69.2%。特别是村级负债压力很大,更使村级运转举步维艰。解决村级运转困难的问题迫在眉捷,关键是做好加减法:一是加大投入,减轻负担。该市确定村级低限保障标准为4万元。低限保障资金来源以省财政最低保障经费为基础,以县(市、区)财政补助为主,市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在省财政平均每村最低保障2.2万元的基础上,市、县财政分别按1/3和2/3的比例予以补助,确保平均每村运转经费达到4万元。与此同时,要减轻上级各部门带给村级的负担。各级各部门对村干部的培训费用,一律不向村收取;各级各部门到村检查,一律不由村接待;发放到村的资料,一律免费赠送。二是加强管理,减少开支。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特别是切实加强对村级补助资金的使用监管。乡(镇)财政设立村级经费专帐,通过“乡财县管乡用”方式直接拔付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由乡(镇)实行“村帐乡管”,确保财政转移资金主要用于基本保障范围;严禁任何部门平调、挤占、挪用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或用其抵顶税费、债务等。三是加快发展,消减债务。各级党组织对基层负债问题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村级集体在兴办产业和开展公益事业建设确实需要新增债务,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分类分批逐步化解债务。对村民拖欠农业税等形式的债务,可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是否执行清收。对因教育达标、公益事业建设等形成的债务,抓紧研究可行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加快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增强自生能力。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最终要落脚到基层的发展和稳固上,只有发展才能稳固。
五、完善基本阵地
2007年,该市顺利完成了597个项目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还采取财政支持、乡村自筹的办法启动了240多个非项目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市、县财政拿出近500万元支持40个办公条件较差的乡镇机关进行了改造。对农村活动阵地,注重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就该市村级普遍财力来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仅靠村级组织是无法实现和完成的,必须依靠上级投入为主。按照分步解决、分级负责的原则,用2-3年时间使全市每个村都建成一个高标准的活动场所。加强管理,发挥阵地效益。对农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特别强调把好事办好,防止建而不用、用而不管。制订了村级活动场所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特别是设施的使用、维修、保护责任到人。
六、健全基本制度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关键靠制度落实和保障。一是严格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的情况作为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委书记每年向市委报告一次抓党建工作的情况。采取不定期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任、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严重失职、失查问题的严肃追究责任。二是完善用人制度。通过扩大进口、拓宽出路盘活村干部队伍资源。建立大学生到村任职的选拔、培养、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从村干部中招考公务员工作。近年来,从村干部中招录了35名乡镇公务员,2008年又拿出了8个指标面向村干部招录。注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向基层倾斜,切实鼓励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眼光向下看,扎扎实实地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三是创新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组织领导班子“三位一体”的管理形式。目前,该市有75%以上的村实行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一人兼任。同时,还探索了村民监事会制度,实行了村党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村监事会监督“三权分立”的新管理模式。“三位一体”和“三权分立”都是对新形势下村级事务管理体制的探索创新。同时,还应允许基层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各种实践途径,创新村级领导和管理体制,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基础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