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思路增亮点
2006年以来,赤溪镇夏村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以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拓宽思路,敢于创新,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结合村情,支部明确了'立足本地,依托市场,引进品种,促上规模,寻找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总量'的工作思路。同时,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协会的服务作用,大力发展经济。在产业发展上,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果蔗、茶叶、蘑菇等,由党员带头建立蔬菜种植、草莓育苗、食用菌栽培和无公害茶叶等示范基地,并在品种引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载体建设上,成立了草莓协会,组织党员带领群众100多人到闽西、闽北、闽南和广东一带种植草莓;组建茶叶等农产品营销队伍共80多人,拓宽营销网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06年仅草莓生产就给村民们带来了400万元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上,支持村民外出闯市场,目前全村有50多人在广东等地开杂货批发超市,每年创收300多万元,成为该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是项目挂钩,诚信贷款,'三向培养'取得新成效。村党支部实行'项目挂钩'制度和困难党员扶持责任制,一个项目由一名两委成员负责,一个困难党员由一名科技示范户挂钩,帮助党员诚信贷款40多万元,发展党员经济作物示范园60亩,帮助11名党员发展草莓50亩,反季节蔬菜60亩。村党支部把本村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进行分类,指定村支委委员进行挂钩培养,使一些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以上,两年来新发展党员6名。村党支部还把一些能力强、素质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的党员致富能手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通过传经验、教方法、压担子等,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使之逐步走上村、组干部岗位。
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形式,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村委每年出资1.6万元承租十二中的学生宿舍,建立留守孩子临时代管站,为87名夏村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并指定专人管理;免费开通亲情电话,使留守孩子与在外务工的父母多一个亲情联系的渠道,让留守孩子感受到父母亲情的温暖;指派一名心理教师为留守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释疑解惑,解决生活困难,及时引导和转化'问题'孩子。这种做法得到省、市、区新闻媒体的肯定,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医院组织这些孩子开展'关爱留守孩子,体验城市生活'主题活动,带他们参观宁德一中、大型超市和体育中心等,充分体验城市的繁华;市边防支队组织孩子开展夏令营,让这些学生体会军营生活。这样,既有效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又使家长能安心在外务工。特别是今年的中考取得很好的成效,38个在毕业班就读的夏村学生全部考上高一级中学,其中宁德一中4人,高级中学8人,比往年均有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