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党建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激发基层党建创新活力初探

来源:激发,基层,党建,创新,活力,初探 发布时间:2008-08-2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轨迹,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的重要任务,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才能增强活力,提高执政能力,真正担负起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充满活力的源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近几年来,我们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三级联创”活动和“八桂先锋行”活动等,是党坚持创新,增强党建工作成效的有力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结构不合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有所削弱等实际问题,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面对新形势,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估价当前基层党建的新形势,以改革的精神来探讨基层党建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强基固本的作用。一是要突出思路创新。要站在国内外形势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基层党建的新要求、新课题,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突破点,选准结合点,确定基层党建的工作思路和实现途径,推动基层党建不断取得新发展和新进步。二是要突出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我们党已经实现了从“运动建党”到“制度建党”的转变,一系列党内条例、规定和制度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把党建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制度保留下来,在工作中具体运用,这就是一种创新。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建工作的成效,要把它放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三是要突出载体创新。活动载体是激发党建内在活力的平台。要避免那种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党建工作和党员需求相脱节的倾向,多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党员心声,凝聚党内共识,贴近群众实际,方便大众参与的党建活动,使党建工作切实起到提高素质、加强组织、服务群众、促进工作的目的。近年来,田阳县委紧紧围绕这“三个突出”,不断高举创新的旗帜,努力探索激活基层党建工作活力的途径,打造了以“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农事村办”等为代表的党建品牌,创建了一系列党建工作新机制、新平台,有效推动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活力,为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田阳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创新管理制度,构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保证党的各项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内容。虽然党内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对完善配套的条例、规章和制度,但笔者认为还要针对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延伸和完善规章制度,使党的制度更加完备、更加严密,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近年来,田阳县委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改革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基层党建的工作制度,促进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我们制定的《县委议事制度》,明确了县委的领导内容、工作职责和决策程序,是县委实行科学领导的总依据。我们制定的《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则明确了干部管理的原则、管理权限、任免程序、任免权限,把干部选拔任用置于严密的制度监督之下。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工作的需要,田阳县委还积极借鉴经验,坚持自主创新,适时出台了《县委书记用人年度评议制度》、《重大工作协调制度》、《党代表常任制》、《党员旁听民主生活会制度》、《乡镇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暂行办法》、《县直机关单位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暂行办法》、《流动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流动党支部活动制度》等一系列管党的配套制度,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形成了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县四家班子党员领导认真履行管党职责,深入各自党建联系点,指导基层党委认真制定并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具体指导挂点村屯抓好基层党建各项建设工作,建立起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其他领导协调配合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抓,党委主要责任人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积极配合抓,党委部门按职能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党工作新格局,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组织生活、纪律监督、民主评议、党费收缴、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了党建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党建工作责权利相统一。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巩固了基层党建“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在新形势下,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探索出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县委根据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载体求新、方法求活、效果求实”的原则,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求发挥基层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新方式新途径,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 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是针对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的现实,开展“党员中心户”活动。随着农村改革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存在党性观念淡薄、党员队伍涣散、党员素质偏低、模范作用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从2002年起,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党员中心户”活动,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中心户在日常工作中负责联系帮扶5—10户群众,通过开展服务指导、进行联系帮扶、建立种养协会和结成党群致富共同体、党群信用联合体、党群致富互助组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党员中心户”的创建使农村普通党员在新形势下找到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岗位、新途径。目前,全县共建立了1450户党员中心户,他们当中有“种果大王”莫文珍、黄拔群,“种菜大王”韦建锋、覃剑征,“西瓜大王”刘承木等一大批典型,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县有23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有5200多户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二是针对新农村建设需要千百万新型农民的现实,创办“农家课堂”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全县农业人口29.6万人,占总人口达89.6%,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个现状,我们通过开展大规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2005年,全县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进一步提升“党员中心户”活动水平的基础上,又创办以农民自愿为主,在农村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家中开设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培训农民,使群众学在农家,吃在农家的“农家课堂”培训模式,实行“点菜式”培训,大大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和群众经常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农家课堂”培训以来,我县共建立“农家课堂”培训户170户。全县形成了蔬菜、水果、肉兔、蘑菇栽培等特色种养殖示范点50多个,培训农户6000多户。在培训户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三是针对转变干部作风和基层政权服务方式的现实,推行“农事村办”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撤并后,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直接面向群众办理的事项少了,干部到村屯为群众服务也少了,出现了群众找人办事难的现象,造成了干群关系疏淡,基层干部威信削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推行“农事村办”,在距离乡镇政府比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中心自然屯设立服务站,把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前移,为群众提供生产、文化、卫生、法律和政务等各种便捷服务,实现了基层党委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使农民群众不出村屯就实现了“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发、小病村里看、矛盾村里调、信息村里问、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的目标。通过推行“农事村办”,变“群众向上跑”为“干部向下跑”,让广大群众办事更省时、省力、省心,减轻了群众负担,满足了群众意愿,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促进了党委政府的职能转变,使基层的服务目标更加明确、服务内容更加具体、服务方式更加灵活、服务效果更加明显,实现了党委政府管理制度化、干部监督社会化、政务服务公开化,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

  总之,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党建。只有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在新形势下的时代特点,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既传承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积极研究和把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