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2008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安乡县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和上级统一部署,在县委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及早研究、周密部署、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牢牢把握“四个提倡”的要求和“直推直选”的办法,紧密与村委会换届选举相结合,自2008年5月开始至2008年6月底,基本完成全县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涉及到有村支两委换届任务的,全县共有18个乡镇、256个行政村,共选举产生村支委干部888名,其中252个行政村实现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一肩挑”比例达到了98.4%;村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达到了97.8%。在性别结构上,共选举产生女干部273名,占村干部比例的31.2%;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村干部65名,占干部总数的7.3%,30-45岁村干部621名,占干部总数的70%,45岁以上村干部202名,占干部总数的23%;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6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76名,初中及初中以下的196名。总体上达到了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精简职数、增强活力的目的,党员、群众对这次换届选举结果比较满意。
二、主要做法
(一)紧扣目标要求,贯彻“四个提倡”原则,稳妥推进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1、严格控制村支两委干部总职数。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对村党组织、村委会班子成员的职数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2000人以下的村两委干部总职数不超过3人,2000人以上的村两委干部总职数不超过5人,各行政村人口总数以公安机关提供的人口信息为标准。各乡镇统一填报村干部职数申报审批表,报经县委组织部审核后确定具体职数。严格要求各乡镇按照核定的职数进行操作,不能突破,并对部分准备超职数配备村干部的乡镇及时予以叫停,从而确保了每个村村支两委干部职数严格控制在3至5人以内的目标。
2、切实加大了村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力度。在坚持换届选举程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四个提倡”的工作要求,实行村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普遍在选举之前对各村进行了班子考察,把“四个提倡”的工作要求予以解释、说明,鼓励村干部先参加村委会选举,获得群众公认后,再推荐为村党支部成员。在村委会选举结果出来后,坚决按照“四个提倡”工作要求进行了推荐,实行交叉任职,创造了交叉任职高达97.8%的好成绩,实现了上级党组织的人事意图。
3、进一步改善村干部整体结构。为了实现省委提出的今后5年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四项目标,我们在改善村干部结构上下了功夫。一是确保性别结构上下功夫。注重在政策宣传加大力度,确保了每个村至少有1名女干部。二是在年龄结构上下功夫,注重从年轻后备干部、退伍复员军人、致富能手、机关事业站所的年轻优秀人才中选拔干部。三是在知识结构上下功夫。县委组织部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委员任职资格条件,各乡镇严格按照任职资格条件对村党组织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使村干部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大大提高,造就了一支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型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目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村干部同上一届相比有大幅提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占有大很大比例。
(二)把握重点环节,实行“直推直选”办法,有序推进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1、把握党员群众直接推荐村党组织初步人选环节。在本次村党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我们坚决杜绝以群众提名村委会候选人的结果代替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推荐结果。在具体时机和方式上,允许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了直推方式。全县18个进行换届选举的乡镇有11个乡镇采取在进行村委会提名时,发两张推荐表,组织群众同时推,其他的7个乡镇采取在完成村委会选举后重新组织群众推荐。把群众推荐的结果都严肃认真地对待和运用,为保证公正性,在统计汇总时各乡镇还组织党员、人大代表进行监督。
2、把握乡镇党委考察、研究确定正式候选人环节。根据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任职资格条件,对群众直推结果,乡镇党委做到了既注意甄别群众推荐结果有没有受到不良因素干扰,又做到了尊重群众意愿,没有简单以票取人;还做到了与村委会选举结果相结合,各乡镇在策略上基本上对已经当选村委会委员的党员,经慎重研究后,把综合排名尽量靠前,特别是把当选村主任的党员排第一。
3、严格把握“党员直选”环节的工作。一是宣传引导。向党员讲清“四个提倡”的要求和“群众直推、党员直选”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重要意义,引导党员把当选的党员村委会主任直接选举为村党组织书记,把群众推荐靠前、乡镇党委考察研究排名靠前,已经当选村村委会委员的党员直接选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二是会议组织。会议组织相当严谨,参会党员人数得到了保证。为保证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对党员因选举方案规定的六种情形,经村党支部大会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议人数之内。投票、计算、监票工作的组织做到了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严格办事。三是直接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保证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自主表达选举意愿。对矛盾较多的村、家族派现象比较严重的村,村党组织战斗力差的村,个别当选的村委会委员中党员人数只有1人的村,先派驻工作组整顿党组织,解决矛盾和问题后,再进行换届选举。
(三)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整体推进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1、认真落实责任。县委成立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为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民政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了具体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县委在经过调查了解、充分酝酿后印发了《2008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对组织领导、时间安排、方法步骤、程序等方面作出了周密部署,特别是对控制干部职数、村支两委交叉任职等方面作出了硬性规定,明确了责任人。各乡镇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由党委书记为组长负总责,组织委员为副组长具体负责,纪委、民政、司法、公安等工作人员组成选举工作小组,相应制定工作方案、并对换届选举可能存在的情况拿出了工作预案。
2、精心组织实施。一是进行了广泛动员。自5月8日,全县召开了全县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后,各乡镇、村两级通过采取动员大会、宣传标语、广播、流动宣传与支部党员大会、组内群众会等有效形式,把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四个提倡”要求、“群众直推、党员直选”办法、时间安排、选举程序等做到了家喻户晓。二是稳步推进。对换届选举,我们实现了分类指导,按照选举办法的时间安排循序渐进,力争把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对矛盾事先排查,早发现、早处理,不留尾巴。三是及时进行调度。对换届选举过程中、县委对乡镇党委在职数控制、干部交叉任职、思想认识偏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召开了2次调度会,解决了乡镇党委思想顾虑,使乡镇党委能够放开手脚抓好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对情况已经掌握且反映到县委的,问题比较多的乡镇、村,组织部长还深入到基层进行现场调度。四是搞好经常性督查。我们采取了向村支部书记直接了解的电话督查、到乡镇听取汇报的工作督查、直接进村进行现场督查的方式,及时掌握了换届选举的最新进展情况,对存在当选的村委会委员不是党员、女干部落选等现实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收到了明显效果。
3、切实抓好稳定。各乡镇注重发扬党在政治工作上的优势,在党员直接选举村党组织领导成员之前,把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让村干部以平和心态对待选举,对落选干部,乡镇党委及时与其谈话,做好思想稳定工作。针对群众举报的伪造选票、威胁、欺骗、贿选等手段破坏选举问题,迅速介入,及时做出处理。对举报经查不属实的,也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维护了大局稳定。
三、突出特点
1、选民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在这次换届选举过程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通过广泛宣传,选民不再漠视村级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的热情较高,参选率达到了95%以上,全县256个行政村没有一个村因为达不到要求人数而不能进行选举的情况,绝大多数村选民非常珍惜手中选票,把理想中的人选进了村支两委班子。一些不能回家参加选举的选民也通过电话咨询委托投票的具体事宜。而对于选举程序不到位等情况,选民反应强烈,并提出异议,要求按程序办事。选民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在这次选举中得到了体现。
2、村支两委干部竞争非常激烈。在村支两委职数减少的情况,候选人都非常重视,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不少地方出现1-2次选票分散,使得选票未过半,最后不得不通过另行选举决出胜负的情况。
3、村支两委干部总职数严格控制。严格按照2000人以下村不超过3人,2000人以上的村不超过5人的标准进行操作,对超出职数的推翻重新进行选举,干部总职数得到了严格控制,实现了上级规定的标准。
4、村干部队伍整体结构趋于优化。30岁以下年轻干部较上届有所增加,高中及高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保证了每个村有1名女性。全县平均年龄39岁,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落选的村会计较多,财务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村干部职数的严格控制,在本次选举中,全县有近60名村会计落选,新一届村级班子在村财务管理上难度加大。
2、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主干选拔难度加大。大量农村年轻人才外出务工,导致当前农村人才相当缺乏,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后备力量储备、主干选拔难度进一步加大。
3、选民整体素质不高,乡镇党委控制难度加大。部分村选民没有意识到选准选好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对自身利益带来的积极影响,目光比较短浅,对部分候选人威胁、欺骗、贿赂选举没有正确认识,导致部分村选举出现问题。特别是有些村家族、派系力量比较大,导致选举不能正确反映群众真实意愿。乡镇党委在这一方面感到压力相当大,很难把握方向。
解决办法:一是加快进行新一届村级领导班子的上岗培训。从实用技术、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业务知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强培训,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新观念的新农村建设“村官”。二是出台激励措施。留住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同时对村优秀年轻后备人才进行提高学历培训,支持国家选派大学生“村官”来村工作。三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按照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大规模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实现村民素质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