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党建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吉林:社区党建 “面”上推进的智慧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14-09-28 09:28:26 浏览次数: 【字体:
    不久前,全国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在吉林省召开。参会人员分成10组,同时前往省内各地的68个社区进行参观和调研。全面过硬的社区党建,让各地的代表啧啧称赞。
  短短两年多时间,吉林省就从一个社区党建工作相对落后的省份,一跃成为全国学习先进典范,秘诀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请您和本报记者一同前往吉林寻找答案。
  从点到面的思维颠覆
  时光回溯到2012年前,那时的吉林省,89%的社区党建活动场所狭小,360个社区没有固定场所,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固定工作经费,自身运转尚且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服务群众。
  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吉林省的党建工作者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迫。如何让社区党建的面貌迅速发生改变,成为他们必须回答的难题。
  当时,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社区党建往往采取两种推进方式:一是以点带面。抓几个党建基础好的社区,塑造成示范点,以此带动其他社区学习和跟进。但这种模式常常会面临的问题是“点上热闹、面上冷清”。另一种方式是层层推进。省里提出一个部署,先在省会城市搞,然后层层推进到其他地市和县。这种模式也经常面临着越往基层越难推的尴尬境遇。
  没有更好的答案,吉林省决定开辟一条新路:实行省市县上下联动、共同推动,不留死角、齐头并进、一步到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区党建“翻身仗”在全省1399个社区同步打响。
  社区党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场所建设的困难。一没钱,二没地,让很多社区一筹莫展。
  为此,吉林省推行“省市补助、政策扶持、开发配建、领导包保、县市区兜底”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近20亿元。同时,省委组织部还将全省社区场所建设捆绑整体立项,协调落实省级补助资金1.08亿元,以此“四两拨千斤”。
  各地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建设中,督促开发企业配套建设社区场所,多数地方按照市场价格以开发总面积3‰的比例收缴配建资金,用于社区场所建设。而对于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各地则采取将国有土地和房产直接划拨社区使用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选址难的问题。
  如今,全省社区全部建成500平方米以上活动场所,其中30%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长春、延边等地还把群众体育场馆、卫生服务站、民生大厦、物业中心等,与社区场所建设“一盘棋”谋划布局,建成了一批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标准高、功能全的社区活动场所。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面上推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吉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各级各地同步推进,谁也没有借口再去推诿拖延。而且各地还会互相“攀比”,有些地市发现自己还没有县里搞得好,自然就坐不住了,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把这个场所建好。
  财政小省的“大手笔”
  长春市朝阳区二二八社区党委书记刘莉最近正在为花钱的事情而“烦恼”。今年20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到现在才花掉几万元,剩下一大半的钱要怎么花,还需要进一步征求社区党员群众的意见。
  如今,像二二八社区这种“幸福的烦恼”,在全省的每一个社区都同样存在着。从过去的没钱办事,到现在考虑如何更好地花钱办事,体现出吉林省社区党建的大步跃升。
  吉林省是财政小省,2013年地方级财政收入仅有1157亿元,各市县财政就更捉襟见肘。但是,对于党建工作,省委要求各地既要算清“政治账”,也要算清“经济账”,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齐玉的话来说,“各级党委、政府要有长远眼光,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打基础、促和谐、惠民生的长远大计上。”
  目前,省和地方财政每年列支2.5亿元,作为社区党组织工作运转经费和专项服务经费,长春、吉林两市每个社区专项服务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其他市(州)城区社区达到10万元以上,县城社区达到5万元以上。
  为了解决社区干部待遇偏低问题,吉林省委决定,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为全省社区“两委”成员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工资补贴,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投入1.87亿元,使全省社区“两委”成员工资报酬普遍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月平均工资3200元。社区工作成为一个“热门”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以吉林市为例,每年增加财政投入5400多万元,使全市社区工作者工资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前,我们的工资只有1500多块钱,生活很困难,现在我们每月能开3000多块钱,比一般的机关干部还高,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当地一位社区干部说。
  建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此,全省运用社区公益岗位政策为各社区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和1名大学生党组织书记助理。依托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全省7000名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各级财政拨付专项经费1800万元,承担了全部学习费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社区工作有了更系统、全面的了解,工作能力明显提高了。”柳河县一位社区干部说。
  集成创新,建设“幸福社区”
  居民有需求,社区的专职“网格长”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客户端把信息上传到区里的平台,再转给有关部门处理。如事件没被及时处理或群众不满意,屏幕上红灯就会一直闪,直到群众反馈满意为止。
  这是记者近日在长春市南关区桃源社区看到的生动图景。虽说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并不是这里的发明创造,但这里却利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让网格化管理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从而实现社区党组织对群众更加贴心的服务。
  如今,吉林省的每个社区都在采取这种办法,大胆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在职党员进社区,到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服务;从便民服务宅急送,到点亮微心愿……发源于各地的好经验,都在这里落户生根。这种“集大成”式的创新,让社区居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全省每个社区拿出场所30%以上面积,在最方便群众办事的位置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统一设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服务窗口,承接政府下沉延伸到社区的50多项公共服务职能,一揽子解决群众服务诉求。
  针对社区内多有老幼病残等特殊群体需要照料,全省各社区普遍建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学生课后辅导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服务场所,在专项服务经费中予以优先保障。
  针对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全省每个社区都专门开设了群众文化活动室,出资扶持组建群众文体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群众性文体科教活动。
  针对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群众的就业创业需要,全省各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场所,定期举办“就业大讲堂”、“创业大篷车”等技能培训和用工招聘活动,努力为企业和下岗失业群众服务……
  在做好统一动作的同时,各地还推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自选动作。长春、吉林、辽源等地社区积极整合驻区单位、企业、商户等资源,建立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一刻钟”服务网络。四平、通化、白城等地为社区配备了“便民服务自行车”、“为民服务电动车”和“一键通”服务电话,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近年来,基层群众关注的实事一件件办好,制约基层党建的难题一件件破解,为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建‘幸福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洪岩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来的全面推进,现在的社区党组织真正有资源、有能力、有底气为群众服务,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归属感明显增强,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记者观察
  五个到位,助推全面跃升
  赵振宇
  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吉林省就实现了全省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跃升。“面”上推进的背后,“五个到位”功不可没。
  思想认识到位。吉林省算清了两笔账:一是政治账,全省1399个社区党组织,如果不能做到坚强有力的话,不仅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不能落实,而且和谐稳定、全省1450万人的福祉也难得到有效保证。二是经济账,与其把大量的财力用于事后信访维稳,反倒不如事前用在加强基层建设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领导责任到位。吉林省在工作中形成了党委主要领导重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方面协同配合,层层传导责任压力的工作格局。各地也把社区党建切实当成“一把手工程”,有了领导的重视,再难的问题也总有办法解决。
  投入保障到位。吉林省虽然财政并不宽裕,却舍得大手笔、大魄力投入基层,这一点难能可贵。“真投入”体现的是“真重视”,切实为基层分忧解难,会让基层备受鼓舞,创造出比投入更大的“产出”。
  方法措施到位。吉林一年抓住一个重点,盯住不放。每年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排名,对排在后三位的约谈市委书记,这个做法“威力”不小,以至于不仅中心城市党建工作搞得好,就连一些贫困县也搞得有声有色。
  服务群众到位。吉林抓住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样一个主题,实现了党建工作向“服务”二字的转型。每个社区的场所都突出服务功能,办公区域很少,大部分留给老百姓活动之用,这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一个方向。
  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稳定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工作不容忽视。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地方可以像吉林省一样,通过不断加强社区党建,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变为治理服务的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各地实践
  长春市加大投入让服务群众不差钱
  近年来,长春市把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作为一项硬任务,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优先列支安排,为社区党组织开展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社区专项服务经费问题,推动市和县(市)区、开发区财政采取1∶1配套的方式,每年新增投入7680万元,为全市384个社区党组织每年拨付20万元专项服务经费。专项服务经费由社区党组织根据居民群众共同需求,通过民主议事的方式确定使用项目,切实增强了社区党组织服务和凝聚功能。
  通化市提高待遇让优秀干部留得住
  近年来,通化市着力推动建立社区干部待遇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联动机制,按照每年不低于上年度工资10%的比例增长。今年,市委决定将社区工作者报酬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增加财政投入743万元,使全市社区“两委”成员报酬提高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为取得初、中级社会工作师职称的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发放200元、400元职称津贴。
  社区干部报酬待遇的逐步改善,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为社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选派机关、街道干部等途径,现在全市每个社区都配备了1名书记、1名专职副书记、1名党员大学生助理、2-3名专职党务干部、1-2名社会工作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珲春市“三个坚持”高标准建设社区场所
  2012年以来,珲春市累计筹措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全力推进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他们坚持“二十年不过时”,新建社区活动场所16个,平均面积1400平方米,并为每个街道建设了一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场所。坚持“两个最大化”,统一设置“一厅七窗五中心”,把场所空间全部用于服务群众,做到服务空间最大化;场所节假日全天候向群众开放,并全面推行延时错时、代理代办等服务,努力做到服务成效最大化。坚持“五个同步到位”,同步配备办公服务设施,健全工作准入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补足服务经费,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使社区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搞好服务。
  松原市宁江区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近年来,松原市宁江区积极回应社区老人服务需求,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探索出一条社区居家养老的新路子。区财政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出资150万元为500名失能老人提供日托护理、日托照料、护理陪办、代购代买、配餐送餐等服务。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建立了医疗、法律等五大类317支助老敬老志愿者服务队,多方面多层次地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记者 赵振宇整理)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
  (责任编辑:施 卓)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