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徐州市900多万人口,有600多万在农村。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徐州,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至关重要。近两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
一是创新选拔任用机制。2006年,我们对全市22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带头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采取公推公选、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两推两考、公开招聘等竞争性选人用人新方法,注重从致富创业能手、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县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拔任用村党组织书记。我市采用竞争性选拔任用新方法产生的村党组织书记,比例高达90%以上。今年年初,结合村委会换届,让村党组织书记先参加村委会主任的民主选举,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有效破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两张皮”的难题,目前“一肩挑”的比例达到34.8%。试点实行在区域相近的强村和弱村之间组建联合党组织,由一人同时兼任强村和弱村的党组织书记,大大加快了弱村的转化进程。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的同时,积极开展村级后备干部公推公选、递进培养工作,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致富能手中的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目前全市村级后备干部已达到2802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机制。2006年,我们紧紧抓住全省“双学”(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这一契机,分期分批在华西村对全市所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一遍;2007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精心挑选了6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在江苏省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学习;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我们又选拔了63名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了为期10天的徐州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在这一系列高层次教育培训的示范带动下,各乡镇、各县(市)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广泛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活动,切实强化村党组织书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能力。
三是创新监督管理机制。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全面推行“勤廉双述”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党组织书记按照任职时和每年年初时的目标承诺,定期(一般为两月一次)向本村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和镇包村领导报告工作,接受民主评议、群众质询以及民意测评。2006年开始,全面细化对村党组织书记的任职审计,将任中审计、离任审计以及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充分听取普通党员群众的意见。2007年开始,我们又选择一些县(市)区进行试点,拟定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全面推进村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对村党组织书记作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考核与评价,是实现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以及有效激励的前提和基础。2006年,我们充分听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修订了村党组织书记考核细则,并引入了星级化管理模式。将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内容分为政治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发展业绩和勤政廉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发展业绩的分值占到了一半,而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来进行考量,重点考察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和特色产业、土地的亩收益、无污染的工业项目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建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乡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在全市组织开展“争当五星村支书、建设和谐新农村”活动,争取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
五是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村党组织书记普遍存在经济上待遇低,政治上出路窄,离任后缺乏保障等后顾之忧。2006年以前,我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收入基本在5000元左右,大多数党员群众认为干村党组织书记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而且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一旦离任便一无所有。2007年,我们开始实行工作实绩与报酬待遇挂钩,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在经济上,普遍给予每年5000-1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按照一定的比例上浮年报酬待遇;在政治上,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积极探索在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荐作为候选人参与乡镇党委政府换届选举的具体办法,先后有5人成为乡镇公务员、近10人成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人成为乡镇副镇长;在生活保障上,反复研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的实施细则,第一批已有309人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959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今年,我们积极向省里争取,决定在四个县(市)中拿出24个公务员名额,面向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定向招录。同时,将继续增加其经济收入,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努力解除村党组织书记的后顾之忧。
六是创新作用发挥机制。在当前农村新形势下,不少村党组织书记不能从传统的工作思路中解放出来,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出现了“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2006年以来,我们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努力构建村党组织书记有效开展工作的新平台。第一,推进“支部+协会”的组织设置新模式,让村党组织“有钱办事”。目前,我市村党组织已引领创办各类经合组织955个,村党员干部个人引领创办各类经合组织826个。在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村党组织通过为农产品产销等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积极进行集体积累,不断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第二,构建三级服务网络,让村党组织“有人办事”。在镇设立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在村设立为民服务代办站、在村民小组设立为民服务代理员,对农民群众需要办理和咨询的各类事项进行全程服务代理。目前,全市已建立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78个,村为民服务代办站1435个,配备为民服务代理员7104名。第三,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让村党组织“有地方办事”。2006年,在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第一批96个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顺利完成;2007年,我们鼓励地方党组织先行投资,市委组织部在年底评估验收后实行“以奖代补”,368个行政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全面完成。积极探索“产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日常管理和养护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作用,较好地实现了“让每一个村都有活动场所,让每一个场所都有党员群众活动”的目标。第四,坚持“抓支书带支部,抓支部带党员,抓党员带群众”。在党组织书记的带领下,村党组织正在逐步成长为一个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我市“20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大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一大批农村党员先后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有的已成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军人物;在广大农村党员“带头富”和“带共富”的引领下,农民群众活力迸发、潜力激活,形成了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