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行“四个三”工作法 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广东是外来人口大省,也是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省,共有流动党员13万多名。广东省委增强管党意识和大局意识,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把它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固本强基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贺国强同志在东莞视察时提出的“四个切实”要求,制定了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广东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部署,联系实际,开拓创新,实行“四个三”工作法,以完善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扩大管理覆盖为手段,以搭建服务平台为重点,以促进作用发挥为目标,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坚持“三建”,完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一建党的组织。各级党组织以固本强基工程为总抓手,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城市社区等流动党员集中领域的党建工作,大力组建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加强系统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属地管理,采取园区式、驻村式、行业式、派驻式、独设式等方式,突出“抓大、抓特、抓行业”,探索“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党组织设置架构,组建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城市社区100%建立了党组织,“两新”组织50人以上有党员的提高到72%、100人以上有党组织的提高到64%。粤北山区许多流出地基层党委建立了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流动党小组,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二建服务机构。珠三角地区的县(市、区)普遍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较多的街道(乡镇)、社区(村)普遍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为辖区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提供党员教育、管理、就业、求助、帮困等基本服务,基本做到新流入的党员100%及时进站登记、进站登记的党员100%及时核实身份、核实身份的党员100%及时纳入党组织管理。目前广东省共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4000多个。三建管理制度。广东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市、区)党委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责任制,把流动党员管理列入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扎实做好活动证的发放和使用工作,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取得组织的帮助和服务提供了保障。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设立外出和外来党员登记簿,采取进门店、进工地、进楼宇的“三进”方式,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措施,对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摸排梳理,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流向及表现情况,建立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东莞市实行“凡进必登”,今年以来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新登记党员1285名,核实党员身份550名。
二、实行“三管”,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一是信息化管理。依托《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软件,逐步建立了连接省、市、县(市、区)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网络,建立起流动党员基本信息库。广东各级党组织利用信息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及时向流动党员提供学习资料、党建信息,开辟网上理论研讨,设立流动党员“电子信箱”,及时解答流动党员问题。珠三角的一些市推行流动党员IC卡管理,把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参加组织生活、党员行为表现等信息“入卡”,实现了流动党员资源信息的共建共享。二是一体化管理。加强协调沟通,整合管理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使流动党员在广东任何地方都能及时接受学习教育、参加组织生活、享受应有权利。坚持学习培训一体化,外来党员与本地党员同学习、同培训,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坚持主题实践一体化,组织外来党员与本地党员一起参加“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在实践中磨练党性、发挥作用,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坚持享受权利一体化,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当地的一个党支部,与当地党员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少素质较高、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还被推选为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有的还被推选为省、市、县(区)、镇(街道)党代会的代表。三是人本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对流动党员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让流动党员时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广东省、市、县党委每年都发出《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制作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台历、挂历、贺年卡等赠送给流动党员。坚持定期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广泛开展“送学、送温暖”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困难,传递党的政策和声音。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都设立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建立接听、处理咨询电话工作责任制和登记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接听受理流动党员的咨询,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落实。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市、县(区)共接到咨询电话1636个,成为加强党员与党组织联系的重要载体。
三、提供“三帮”,为流动党员搭建服务平台。一帮提高技能。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结合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广东省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流动党员的技能培训。有的地方通过加强与劳动部门、群团组织、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单位协调沟通,采取办班、讲座等形式,为流动党员创造免费或优惠培训机会。有的地方推行“菜单式”特色服务,根据流动党员的需要安排培训内容。有的专门印制专业技术培训小册子,免费发放给流动党员。仅去年全省就为流动党员举办就业前培训3150多班次,培训党员63000多人次。二帮解决就业。粤北、粤东和粤西流出党员较多的地方,通过政府驻外办事处、联络处等机构,积极为流出党员联系务工企业和单位,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推荐就业。珠三角地区的各级党组织把外来党员的业务能力、工作资历等资料,直接提供给相关用工单位,缩短其到新单位后的试用期;党员失业时,由流动党员服务机构登记造册,通过优先推荐、定期召开职业推荐会等方式,积极为他们创造再就业机会。有的市利用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站、职业介绍所等,积极为失业的流动党员提供信息,帮助再就业。三帮维护权益。通过出台政策规定、开通求助热线、提供法律援助、协调各方关系等,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较好地凝聚了党员,凝聚了人心。东莞市规定,凡被评为“十大非公企业党员敬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的流动党员,可以免费入籍东莞。有的市建立党员互助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进行重点帮助。不少地方专门从财政安排预算,建立“流动党员之家”,免费为党员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维权服务。去年以来,广东省基层党组织帮助流动党员维权305宗,解决劳动纠纷1300多件,依法取缔“黑职介”近400家,帮助追回欠薪5000多万元。
四、实现“三促”,充分展现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一促作用发挥。广东各级党组织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创新载体,在社区广泛开展“访万户、送温暖、促和谐”活动,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开展“文明楼”、“平安社区”、“无毒社区”等活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企业广泛开展以“比学习、比技术、比贡献,争创三有一好”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一创”活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在“两新”组织广泛开展“为党旗添光彩、为单位作贡献”,“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教育引导流动党员爱岗敬业增素质、立足岗位作奉献。二促干事创业。流入地党组织充分发挥外来党员的聪明才智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流出地党组织充分发挥外出党员“交际广、门路多、信息灵”的优势,积极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并提供资金信贷、用地安排、用电用水、税收征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为流动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舞台。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重点从党员经济能人中选拔村“两委”干部。2005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广东省共有1.8万名经济能人被选进村“两委”领导班子。三促争先创优。围绕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要求,在流动党员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每年的“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都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党员,激励流动党员为单位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今年珠海市格力集团筛选分厂河南籍维修工张树源被推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注重运用先进文化手段,如出版纪念邮册,创作展现党员先进性的歌曲、戏剧、新格言等文学艺术作品,组织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增强争先创优活动效果。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来源:广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