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成为“流动的红旗”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针对各地来沪单位和上海在各地单位(简称“两外”单位)党员远离派出机构、体制多元化、人员流动性大、数量规模不断增加等特点,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逐步建立了党建工作新机制。 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项目工地上,最高峰时施工队伍将近5300人,其中仅中国建筑总公司的党员同志就超过70名。这些党员来自全国各地,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家———由7个支部组成的中建总公司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党委。大厦高度与日俱升,鲜艳的党旗也拾级而上,在最高处飘扬。 支部建在工地上、党委设在项目上,这是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党建工作机制的生动写照。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负责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等部门党的工作,联系指导中央在沪单位和外省市自治区在沪办事机构党的工作。这其中,上海在外地、外地在上海单位(即“两外”单位)的党建工作是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两外”单位中的流动党员是一支特殊的党员队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党员较少过组织生活,较长时间无处交党费,与组织关系相对疏离。对于这些党员,放任不管不行,想管又要找到好的形式。针对这种情况,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制定了《市合作交流系统“两外”单位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对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单位要求建立党支部;对党员人数3人以下的单位要求有条件组建联合党支部;同时要求上海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各地驻沪办事处党委不仅要为驻地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提供挂靠和服务,还要为少数暂时没有单位和组织的外来党员提供挂靠和服务。市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书记林湘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流动党员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家”。 聚沙成塔,党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驻外单位党委已发展到11个,驻沪单位党委增加到10个。 与此同时,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及时调整观念,在工作中不求所有,但求所为。具体而言,就是努力做到“三个提供”,即提供信息、提供服务和提供挂靠。提供信息,主要就是为挂靠单位提供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资料和信息,并将各挂靠单位的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部门,做到纵向能够上通下达,横向能够协调沟通;提供服务,主要就是负责“两外”单位与上级党政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工作、组织有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等; 提供挂靠,主要就是为“两外”单位提供党组织关系的挂靠,指导并协助其做好党组织班子的组建工作。 不仅如此,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还在拓展活动领域、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党建内容和方式上积极探索。目前,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利用有关驻沪机构的资源分片建立了4个党员活动中心,形成了相对丰富完善的党的工作交流渠道;推行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机关定期走访基层制度,认真开展工作党委评议活动,密切了与基层的联系,加强了对基层的指导;通过举办双月报告会、集中党课、干部培训、业务培训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收获的是凝聚力和战斗力,流动党员因此成为“流动的红旗”。上海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连续三届获得上海和深圳市“文明单位”称号,被深圳市委树为驻深单位的一面标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支部委员会充分发挥办事处的“窗口”、“桥梁”作用,为自治区和上海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