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党建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十年村官路青春献乡梓

来源:十年,村官,青春 发布时间:2008-10-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叫黄俊,现任江都市仙女镇民和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自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后,我响应江都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先后担任樊庄村团支部书记、经济联合公司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2004年,28岁的我被选派到全镇最边远、最贫困的民和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我团结支部一班人,带领乡亲们挖穷根,开富路,将一个经济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07 年,全村三业总产值从2003年底的2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从4860元增加到8270元,净增70%;村年集体可用财力由负20万元变成了100万元。

  2006年5月,江苏省在华西村举办首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我代表扬州市千名村支书作了发言。
    
  回首十年村官路,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 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
    
  大学刚毕业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舅舅替我在深圳找好了工作,南京有几家单位主动找我签约……从我个人来讲,几年省城求学,都市繁华充满诱惑,父母希望我这个独生儿子在城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亲戚也希望我为家族争光。然而,生我养我的家乡更需要我。几次寒暑假,村里老支书都找我促膝长谈:“村里干部年龄都大了,需要有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老支书一席话深深打动了我。镇党委副书记专门打电话做我工作,他的一番话让我下了决心,他说:“全镇村支书80%年龄偏大,70%是初中文化,大学生一个也没有,到村里干,一定会大有作为。”就这样,带着青春的激情,带着报效家乡的热情,我毅然决定:回家乡当一名村官!
    
  听到我的决定,家里炸开了锅。父亲说:“这大学不是白上了吗?”舅舅从深圳赶来,劝我不要往苦井里跳,不然,连对象都找不到。面对家人的竭力反对,我反过来做他们的工作:“我是农大毕业的,到农村去更能派上用场……”最终,我走上了樊庄村团支部书记的岗位。
    
  然而,还没有享受到工作的喜悦,就品尝到了现实的苦涩。有人议论说,这小伙子没大出息,恐怕在大学犯了什么错误;同学也不理解,这个几百元的差事有什么好……面对这几乎难以逾越的面子关,我犯起了傻劲:要做就要做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用实际行动来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我逐一走访乡贤,向村里老前辈讨教,到条件相近的富裕村取经,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充分利用紧靠国道的优势、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并由我具体负责实施。这项工作很快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组织和村民的认可,我被任命为村经济联合公司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
    
  我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新到村里任职,首要的是身要扑下去、心要贴上去、脑要钻进去,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才能迅速进入角色,打开局面。
    
  感悟之二:凭一时激情到农村并不难,但干出一番事业不容易
    
      农村基层工作对年轻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绝不能把到农村任职设计成人生历程中的短期行为,绝不能凭着一时的冲动,稍不如意就打退堂鼓,而要做好扎根农村、长期吃苦的准备,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2004年2月,镇党委一纸任命将我调到全镇最穷的村——民和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啊,村办工业几乎空白;村部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几间破房子早已抵押给银行;集体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欠村组干部工资8万多元,人心涣散……
    
  面对这样的局面,才走出大学校门没几年的我,压力可想而知。我想到过退缩,也想到过走人。但是,想到与我结对的镇党委书记的一番鼓励:“你从富村的副职到穷村的正职,困难肯定会很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够磨练人、锻炼人,贫困村更需要你这样的知识型、创新型干部”,再看到群众那一张张期盼脱贫致富的面孔,想到自己在市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立下的誓言,暗自铁了心,这个村官要做就做“永久牌”,绝不做“飞鸽牌”。
    
  于是我向村里的干部、群众讨主意,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在村民大会上满怀信心地宣布,要让民和村一年一变,三年大变。在全村上下怀疑的目光中,我打出了富民强村的‘‘组合拳”:发展高效农业,狠抓招商引资,推动全民创业。
    
  为发展高效农业,我组织引导农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依法流转土地500多亩。从扬州大学邀请4位农林专家,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通过典型引路,用身边的致富例子,引导村民大力种植花木、蔬菜。
    
  富民强村,关键在工业。我村地处腹地,并没有多少优势。“硬件不够软件补,条件不好感情凑”。2004年,得知一名客商要上电力金具项目,我先后20多次上门和客商洽谈,替客商算账,帮客商跑手续,终于使这个项目落户我村。如今,这家企业年销售已经达到5000多万元。在我和村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村里已发展企业7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农村发展,资金是个大问题。我发挥金融专业特长,积极创建信用村,打通小额贷款的绿色通道,几年中先后有40多个农户获得200多万元贷款。
    
  感悟之三:走村官路只是一时选择,服务农民才是一生追求
    
  到村里工作,像是人生舞台拉开了大幕,但服务农民的大戏却永不会谢幕。省委开展的“双学”活动,使我深深地明白:一个大学生村官,得到群众的一时称赞不难,难的是得到群众的长久称赞。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在农村一干就是10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农民心中就会装着你、拥护你。
    
  村里两条主干道都是泥土路,出行是个“老大难”。但是,村里实力有限,要修成水泥路,再过三、五年也办不到。我想到了请能人帮忙。村里有个老板在安徽的企业规模很大,能否请他出一把力呢?几年前村里为一些事和他搞僵了,人家几年不和村干部来往了,但我还是坐上去安徽的客车。说实话,当时要是为自己的事去求这个老板,肯定没有勇气。但是看到乡亲们没好路走,心里急呀。第一次到安徽时,果真吃了个“闭门羹”。但我没有气馁,丢下产后不久的妻子和儿子,先后三上安徽登门拜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板终于化解多年怨气,慷慨解囊10万元。他说,“一个外村大学生,能这样为村里事拉下脸三番五次地上门求人,我没有理由不为村里作贡献。”就这样,一家家跑,一个个争取,先后向本村能人募集资金70多万元,再加上各方面的支持,共筹得150多万元,使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通上了水泥路。
    
  近几年,村里还补贴60多万元让全村农户通上了自来水,每年拿出10多万元补贴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人心换人心,农民是最朴实的,也是最重感情的。看到村里的这些变化,村民们说:“支书年龄小,本事可不小,大学生村官就是不一样。
    
  这么多年来,我有许多回城的机会,公务员考试一次次向我招手,事业成功的同学一次次邀请加盟。但是与乡亲们血浓于水的深情,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的愿望,让我始终舍不得离开这片热土。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为村里引进了一个大企业,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获得“扬州市小康村”这块牌子……
    
  泰戈尔曾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我甘愿做一片绿叶,回报根的养育,也为自己撑开一方晴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