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伯云
黄伯云,男,汉族,1945年11月生,湖南南县人,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863”新材料技术委员会的领路人。1997年7月出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校长。2005年3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黄伯云,以表彰其对“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工作所做的杰出贡献。
1964年9月至1969年8月在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专业学习;1969年8月至1980年8月在中南矿冶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工作;1980年8月至1986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及AMES国家实验室硕士、博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8月至1988年5月在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5月至1989年9月在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工作,1988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89年9月至1990年12月任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总工程师;1990年12月至1992年12月任中南工业大学粉冶所所长;1992年12月至1997年6月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3年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6月至2000年4月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4月至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1年12月至2004年8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04年9月至现在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2006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我要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1945年,黄伯云诞生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南县,浩瀚的洞庭湖的汹涌波涛陶冶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1969年,黄伯云从当时被称为亚洲最好的矿冶学府——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了,留校从事材料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矢志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他,冷对变幻莫测的“文革”风云,一心扑到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1978年,黄伯云参加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公费出国留学人员英语统一考试,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留学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1980年,黄伯云赴美学习。黄伯云值知道自己留学肩上的担子的分量,反复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在美国的8年里,黄伯云采用无坩埚生长技术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钛铝合金单晶;相继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日、法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些论文被国际著名的《冶金学报》等杂志发表,他的专著《钛铝化合物的晶体生长》由美国政府出版社出版;他还常应邀请到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举行学术讲座。
1988年,黄伯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许诺帮他及全家拿到“绿卡”。开出的年薪最高是10万美元,最低的也有4万美元,为当时国内他这一级人员的百倍!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已经到了美国,他那来美4年的女儿向他表示:“我想继续在美国学习。”
黄伯云想:我是炎黄子孙,我的根在中国;是祖国、人民培养了我,如今正是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滞留不归?我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来留学的,不是为个人的利益和享受来的,决不能把“留学”两个字倒过来变成“学留”!祖国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我们正是为了改变这种落后,才远渡重洋来学习,何况祖国的暂时落后更给我提供了用武之地!他坚定回答:“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我要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我的祖国!”
听到黄伯云的决定,不少朋友劝阻,同行们诚心挽留,更多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但他毫不动摇!有的人问他:“回国是‘长期’还是‘短期’?”他响亮地回答:“长期!”
有的人对他说:“将来你会后悔的!”黄伯云坚定地回答:“回国后,我即使做不出什么大贡献,我永远也不会后悔,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
1988年5月,黄伯云毅然携妻带女,回到了岳麓山下的母校——原中南工业大学,到学校粉末研究所工作。
“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加快研究工作的进度,课题组曾想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有一年,黄伯云到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公司去访问,接待他们的公司负责人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黄伯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加快研究进程,他还是买回了一个产品。可课题组对这个产品解剖时,发现这个产品是个废品。外国专家轻视的话语和愚弄的做法,在课题组成员心中激起强烈的波澜。
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黄伯云气愤地说:“他们瞧不起我们,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靠他们靠不住,我们只有自己干!中国人不仅应当自行研制开发这种产品,而且在技术性能上要超过他们!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外国人能干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而且要干得更好!”
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成员咬紧牙关,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章、资料,经过艰难的研究,自己设计了小型实验炉。经过100多次攻关,终于造出了炭/炭纤维,完成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实验室基础研究,掌握了制备方法。1988年,项目被原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经费总投入1.54亿元,开始了工业性实验。
黄伯云院士调集60多名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等6大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将项目分解成制造方法和工艺技术、制造关键工艺设备、抗氧化涂层和涂层技术、材料的组织结构摩擦磨损性能、性能测试技术和评价方法、适航和地面惯性台实验技术等六大子课题同时攻关。
经过几年的努力,课题组终于攻克了差热式梯度炉炭/炭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2003年1月20日、2003年9月20日,他们研制的某型号大型客机国产炭/炭刹车副装机试飞先后成功。
黄伯云带领的课题组研制的差热式梯度工业示范炉生产炭/炭纤维的成功,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性能炭/炭复合体系,在国内首创了具有显著特色和自主制备技术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制备技术,共形成11项国家专利,其中已授权9项,同时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30多台套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国外许多大公司纷纷派员到中南大学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俄罗斯图波列夫设计局和红宝石厂与中南大学签定协议,由黄伯云课题组生产的炭/炭航空刹车副将装备在俄制最新客机上。某航空大国的科学家由衷地对黄伯云说:“以前,你们派人到我们这里学习,而今天,我们不仅要向你们取经,而且还和你们签定合同,使用你们的产品。你们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