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活水源头壮大党员队伍
针对农村发展党员的源头缩小,农村党员出现老龄化这一新形势,我们以落实市委四号文件精神为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着眼点,主动出击,强化培养,努力开掘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活水源头,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全县20个乡镇共有957人参加了乡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其中35岁左右的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380名;今年新吸收的农村预备党员307人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07名,改变了56个村无30岁以下青年党员和农村党支部后继无人的局面。我们正在逐步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和农村党员结构老龄化的问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解放思想,明确党员发展的工作目标
我县各乡镇党组织认真分析安尤乡违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入党出现的问题,从中吸取教训。各乡镇党组织认真研究市、县关于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入党的有关规定以及发展农村党员对发展对象的素质、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搞好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办事。县委组织部明确要求各乡镇每村每两年要新发展1名35岁以下党员,新发展的农民党员中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要达本乡镇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50%以上,逐步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和农村党员结构老龄化的问题。党委书记亲自参与农村党员的培养、审核、审批,并每半年专题调度一次、研究一次。县委组织部与乡镇党委书记和组织委员签订发展农民党员责任状,并将县直设党委和乡镇事业站所发展党员审批权收回县委组织部审批发展。
二、主动引导,扩大党员纳新的工作范围
1、全方位宣传。注重党的宣传阵地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一是在常德日报安乡新农村周刊上开辟党员先进事迹《足迹》,二是在安乡党建网开办了网上党校,三是在县电视台开通“党建时空”专栏,四是在256个农村支部设立了党务公示栏,五是在全县282个远教站点向农民全面开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和舆论工具的作用,宣传和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党建先进典型和党员先进事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优秀青年自觉向党靠拢的内驱力。
2、多渠道延伸。一是经济活动向党建工作延伸,分行业设置党小组,创办党员行业协会,形成“党小组带协会,协会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格局,通过党的活动和行业协会活动,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优秀青年农民对党的热情;二是业务工作向党建工作延伸,举办各种业务和理论骨干培训班,在开展业务研讨活动的同时,加强党的知识和理论教育,引导优秀农村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三是争先创优活动向党的工作延伸,对县内各种评先评优成果进行再利用,组织“种养大户”、“优秀农民工”、产业发展模范、“三八”红旗手等优秀模范参选人员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强化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农村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
3、联络帮带。一是开展“一带一”党员引路人活动。要求乡镇村基层党务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党员业务骨干主动和一名以上优秀进步农村青年结成“帮促对子”,引导他们向党靠拢。活动开展以来,全县19个乡镇共结成帮促对子1450多个。二是聘请流动党建工作联络员。在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中聘请了18名党建工作联络员,交给其联络进步青年、服务发展党员工作的任务,通过手机短信、网络QQ和劳务输出部门公布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发动外出务工党员,让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聊天、交朋友、组织老乡会等方式,通过宣传党对农村和农民的新政策、讲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侃家乡的发展变化等,潜移默化地对周围务工农民施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靠近党组织,这项措施推行以来,有120多名在外务工青年寄回了入党申请书。三是向“两新”组织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全县已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指派了5名专职或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名,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在“两新”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1、全方位宣传。注重党的宣传阵地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一是在常德日报安乡新农村周刊上开辟党员先进事迹《足迹》,二是在安乡党建网开办了网上党校,三是在县电视台开通“党建时空”专栏,四是在256个农村支部设立了党务公示栏,五是在全县282个远教站点向农民全面开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和舆论工具的作用,宣传和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党建先进典型和党员先进事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优秀青年自觉向党靠拢的内驱力。
2、多渠道延伸。一是经济活动向党建工作延伸,分行业设置党小组,创办党员行业协会,形成“党小组带协会,协会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格局,通过党的活动和行业协会活动,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优秀青年农民对党的热情;二是业务工作向党建工作延伸,举办各种业务和理论骨干培训班,在开展业务研讨活动的同时,加强党的知识和理论教育,引导优秀农村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三是争先创优活动向党的工作延伸,对县内各种评先评优成果进行再利用,组织“种养大户”、“优秀农民工”、产业发展模范、“三八”红旗手等优秀模范参选人员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强化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农村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
3、联络帮带。一是开展“一带一”党员引路人活动。要求乡镇村基层党务工作者、党员领导干部、党员业务骨干主动和一名以上优秀进步农村青年结成“帮促对子”,引导他们向党靠拢。活动开展以来,全县19个乡镇共结成帮促对子1450多个。二是聘请流动党建工作联络员。在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中聘请了18名党建工作联络员,交给其联络进步青年、服务发展党员工作的任务,通过手机短信、网络QQ和劳务输出部门公布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发动外出务工党员,让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聊天、交朋友、组织老乡会等方式,通过宣传党对农村和农民的新政策、讲党员的先进典型事迹、侃家乡的发展变化等,潜移默化地对周围务工农民施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靠近党组织,这项措施推行以来,有120多名在外务工青年寄回了入党申请书。三是向“两新”组织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全县已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指派了5名专职或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名,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在“两新”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开掘源头,拓展党员发展的工作渠道
1、群众推优。每年在5月与9月在青年农民较多的基层党组织举行2次由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通过联名推荐和无记名投票或的方式推举先进分子,党组织通过谈话、考核后确定培养对象。今年以来,全县乡村召开群众代表会53次,发动群众向党组织推荐了82名优秀青年。
2、群团荐优。为了开阔视野,拓宽渠道,使更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我们注重发挥了群团组织优势。一方面,我们和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负责推优工作,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实践活动,启发他们的入党愿望。另一方面,建立了党群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培养教育工作情况,共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形成了党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人才择优。在建立的种养大户、科技致富、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秀农民工、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中,进行造册登记,调查摸底,对于尚未提出申请但政治素质表现好、有培养前途的农村青年骨干,要求所在单位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培养,引导他们自觉提出入党申请。党组织从各行业协会选择优秀农村青年人才,及时把符合入党条件的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消除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空白点,不让农村优秀分子徘徊在党组织大门之外。目前,已从中择优培养了83名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
3、人才择优。在建立的种养大户、科技致富、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秀农民工、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中,进行造册登记,调查摸底,对于尚未提出申请但政治素质表现好、有培养前途的农村青年骨干,要求所在单位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培养,引导他们自觉提出入党申请。党组织从各行业协会选择优秀农村青年人才,及时把符合入党条件的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消除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空白点,不让农村优秀分子徘徊在党组织大门之外。目前,已从中择优培养了83名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
四、培育助长,搭建个体成熟的工作平台
1、定向培养。对入党积极分子加强跟踪培养。我们规定,作为培养联系人,要落实培养考察责任制,包教育、包培养、保成熟。对于外出流动的入党积极分子,都要填写流动积极分子登记表,做到了定期联系、定期培养、定期汇报。实行了以流出地党组织培养为主、流入地党组织协助培养的双向培养教育制度。对于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致富本领的入党积极分子,由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进行重点培养,形成了基层党委成员包支部,支部成员包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员骨干包入党积极分子的“三级包干培养责任制”。
2、强化培训。首先是强化“压担子”培养,让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各基层党组织注意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一些党的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工作中选人,在用人中识人。对农村优秀青年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有目的有意识地将他们放到村委干部岗位上进行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我们还在各村开展了以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户,推广一项新技术,联系一条好销路为内容的“三个一”活动,村党支部每年要对他们进行一次民主测评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能否列为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强化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理论水平。以各乡镇党校和专门培训班为主阵地进行培训。今年,我县共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52人。经考试、考核,全部结业,优秀率达96%以上,各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3、搭建平台。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编入各党小组,与正式党员同步进行培训、教育、管理和民主评议,以严格的组织锻炼,促使入党积极分子早日成熟。创造条件为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实践舞台,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有意识地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科学种养、果业开发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公益事业、抢险救灾、科技扶贫、科学种养等工作中显身手、比贡献,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和过硬本领,考验其政治立场、思想品质和入党动机,使其思想上、行动上早日达到党员标准。目前,全县400多名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生力军”,2008年,全县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共养渔8000多亩,养猪3000多头,开发果业3500多亩,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全县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捐款捐物,在抗渍救灾中主动请战,发挥了“突击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