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势党员群体中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前不久,笔者带着如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这一课题,对吉林省镇赉县基层党员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座谈深切感到,基层党员队伍中的弱势党员确实需要激励,需要关怀,需要帮扶。 一、全县基层党员队伍现状 镇赉县共有党员13163名,其中:农(牧、渔)民党员4159名,企业职工党员484名,社区居民党员1307名。几年来,广大基层党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认真践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很多党员成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有一些党员在生产生活上还存在着较大困难,他们有的因年事已高缺乏生产能力而无经济来源,有的因本人或亲属患病及子女入学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陷入困境,有的因企业改制、停产、关闭、破产而下岗失业,有的因缺乏技能而致富无门,等等。由于这部分党员就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发展和化解困境能力低,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据调查统计,镇赉县弱势党员群体主要由农村老党员、农村贫困党员和社区下岗党员构成,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5%。其中,60岁以上农村党员1013人,农村贫困党员381人,社区下岗党员618人。目前,这部分党员主要分布在农村、社区、小型企业以及流动党员之中。 二、弱势党员群体的特征及其影响 现阶段,弱势党员群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处于弱势:一是经济利益上的弱势。弱势党员基本上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或者收入微薄,使他们长期徘徊于贫困线边缘。二是社会政治利益上的弱势。相对来讲,弱势党员群体掌握的社会政治资源很少,他们周边的社会关系大多也处于相对困难的地位,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来支持他们表达合理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帮扶、救助和福利等支持力度也相对弱小,难以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有效援助。三是承受能力上的弱势。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弱势党员群体的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低于一般社会成员,缺少安全感和生活稳定感,对改善现状缺乏能力,自卑心理严重,依赖性强,容易对自己潜能失去信心。 上述特征的存在,导致弱势党员群体缺少让群众信服的资本,生活中的自顾不暇,大大降低了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使他们难以承担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任。因此,在要求党员长期保持先进性的时候,由于弱势党员的信心不够,思想上有包袱,在群众中说话没有底气,往往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成为一个矛盾体。在走访时,我们听到有的群众评价弱势党员:“党员不党员,就差几角钱”、“生活水平不如普通群众,有什么资格保持先进”,等等,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弱势党员群体在群众心目中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客观上看,弱势党员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先进性削弱的现象,更有少数弱势党员不仅生存发展能力低于普通群众,而且,思想和觉悟也落后于普通群众,承担不起带领群众前进的重任,发挥不了党员应有的作用,受到其他党员和普通群众的质疑。 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弱势党员群体的“弱势效应”已逐步显现,绝不容忽视。这种“弱势效应”一方面体现在党内,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生活无保障的党员及受企业改制影响下岗的党员等,他们或在付出和回报上心里不平衡,或对党的改制政策心存怨气,以至于对党的信仰根基产生了动摇;同时,这种“弱势效应”也波及到党外,据一些基层支部书记反映,这几年基层党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比较难,很多青年人对加入党组织不感兴趣,不少人拿弱势党员群体当参照,有的甚至提出:入党能怎么样啊,该穷还穷,到老了一样没人管,还不如趁现在年轻力壮多赚点钱呢。这种认识,势必会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适时地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意义重大。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弱势党员工作,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让弱势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激发他们对参与党内生活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进对党的感情,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和保持党内和谐,进而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在弱势党员群体中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推动在弱势党员群体中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笔者认为,当前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激励氛围。做好弱势党员的激励工作,首要问题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空间。要发挥党组织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优势,从党员身份的特殊性切入,将激励机制与弱势党员个人的荣誉感挂钩,运用个人尊严与荣誉感这一心理,对暂时处于弱势的党员进行鞭策。只要还是一名党员,无论穷与富,年龄大与小,都应追求进步、思想进取。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暂时处于落后局面,也要振奋精神,认真总结,努力打拼,不甘人后。同时,要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的经济生活竞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自己走出困境,敢于自我发现、自我创造,敢于在社会竞争的大潮中奋力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事业的成功,变“我要人助”为“我要助人”,再次实现党性与人生意义的升华。 (二)搭建关怀平台。在弱势党员群体中,农村老党员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农村党员老龄化进度的加剧,许多农村老党员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有的党龄很长,几十年来和党同呼吸、共命运,认认真真地履行了一辈子的党员义务,毫无怨言地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努力,做出了贡献,虽不是轰轰烈烈,却是踏踏实实。现在,他们的年龄大了,生活上遇到困难,理应得到党组织的关怀。这个时候,党组织应该及时给予反哺。反哺方式可以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办法,由各级党组织筹措专项资金,根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的标准,定期定额发放生活补助,关心农村老党员的晚年生活,确保农村老党员能够老有所养,切实体现党组织的温暖。 (三)拓宽帮扶途径。首先,探索建立创业帮扶基金,解决有钱帮扶的问题。可以通过“财政解决一点、党费补助一点、党员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党内帮扶专项基金。在使用原则方面,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逐级审批等基本原则,建立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严格规范帮扶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其次,因人制宜,实行分类帮扶。根据困难党员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要明确帮扶对象和帮扶标准,根据困难党员收入、身体等因素,编织困难党员群体基本信息网,并对困难党员实施动态帮扶管理。对农村贫困党员,可实施扶贫开发。在农村贫困党员与机关党员及农村具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之间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采取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等形式,帮助农村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对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实施再就业工程。可在县职教中心、劳动部门指定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免费培训下岗失业党员(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党员则培训其直系亲属),增强其就业能力。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帮扶,都要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党员不脱困,帮扶不脱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