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党建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农村,党员,队伍,老龄,老龄化,问题,调查,思考 发布时间:2008-06-2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蓬勃朝气,是生命之源。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蓬勃朝气,应当从党员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两个方面着手。从党员的社会属性出发,不断研究、强化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活力。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从党员的自然属性出发,不断研究、解决党员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发展青年党员,使党员队伍在生理年龄上具有能够与时俱进的活力。前者已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目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即是实事。而对后者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力度。为此,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综述如后。

一、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化”到了什么程度?安宏乡同春村、枞杨村、小河口村的调查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3个村共有党员157人,年轻的23岁,年长的83岁。从党统划分的年龄段来看,25岁以下的1人,26-35岁的9人,36-45岁的37人,46-54岁的41人,55-59岁的17人,60岁以上的52人。从人生年龄段的划分来看,青年党员10人,占6.37%,比例最低只有2.9%(同春村),最高的也只有7.7%(小河口村);中年党员78人,占49.68%,比例最高的达到55%(同春村),最低的也有42.3%(小河口村);老年党员69人,占43.95%,比例最高的达到50%(小河口村),最低的也有40.7%(枞杨树)。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已很严重。

二、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成因

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情况不断改善,寿命相应增长,“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古话”,我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3.4岁,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党员作为自然人,其生命的延长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这三个村52名60岁以上的党员中,70岁以上的就有34人,占到党员总数的21%。

2、年轻劳动力外向转移的影响。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致富门路的不断开阔,农村劳动力输出量不断增加,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年轻劳动力所剩不多,不少村出现了“老倌子种田,青年人难见”的情况。据同春村党支部书记廖国斌介绍,该村绝大多数男青年外出打工,女青年无一人在家务农,剩下的几个男青年喊着“到外面找老婆去”的口号,也到外面打工去了。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转移,导致党员组织的发展失去了年轻主体。同春村1993—2002年发展党员14人,从这些党员入党时的年龄来看,30岁以下的1人,30岁以上的9人,40岁以上的4人,到2002年底止,进入26—35岁年龄段的2人,36—45岁年龄段的5人,46—54岁年龄段的7人。

3、党组织凝聚力弱化的影响。由于对农村改革发展过程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解决不力,干部工作作风的简单粗暴,农民负担过重,加上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变化,农村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凝聚力明显弱化,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党的向心力逐渐消退,从而导致党组织很难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合格党员。丛杨村党支部书记宋光贵介绍说,现在的农村青年认为“钱靠自己赚,路靠自己闯,入党不入党,没有不一样”,很难找到发展对象。该村1993年以来发展党员14人,入党时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只有2人,30岁以上的8人,40岁以上的3人,50岁以上的1人。

4、党组织对解决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不高,措施不力。三个村党支部书记在接受调查时都坦诚地说,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看是看到了,只是没有从深处去想,往高处去想,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它、解决它。说实话,上面没有大力抓,我们没有办法抓,只好看水流舟。小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桂秋说,有对象就发展,没有对象就不发展。10年来这个村只发展党员8人,有3年没有发展一个党员。

三、对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分析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二点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大环境、大趋势,是思考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前提;三、四点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思考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点。按照这个思路,提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几点建议:

1、不断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党员更加亮起来,增强党员的感召力。现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不能一阵风,要不断坚持、不断创新,力求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使党员形象更加亮起来。先进性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主体内容应教育党员实践“三个代表”,引导党员找准“三个定位”,激励党员发挥“三个带头作用”,即找准政治领域“力”的定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带头作用;找准经济领域“利”的定位,实践党的宗旨,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无私奉献的带头作用;找准文化领域里“理”的定位,弘杨社会主义美德,在以德治村中发挥带头作用。党员形象亮起来了,感召力增强了,群众对党的向心力也就会随之强起来。

2、不断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使村级党组织更加强起来。当前,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班子建设,重点是“两性”、“三力”、“三气”建设,通过不断地建设,提高纯洁性、先进性,增加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树立蓬勃朝气、昂杨锐气、浩然正气,增强战斗堡垒作用,从而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向心力。

3、不断加强对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发展优秀青年入党。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比如:采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高中学生中发展党员;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发展党员;建立发展青年党员工作机制,采取定向培养、跟踪培养、重点培养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发展青年党员。

4、不断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积极引导农村青年热爱党组织,靠拢党组织,加入党的组织。这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的投入,唯有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方能凑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