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四变四合”力促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近年来,衡南县从工作队伍、投入保障、工作推进、考核评价四方面,大力促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了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1、变多为一,在工作队伍上深度促合。以前,农村基层党建、扶贫及“三帮一争”(衡南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工作,三支队伍,三股力量,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效果。现在,衡南县把三股力量拧成一股,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作为该乡镇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三帮一争”工作的总指挥,并具体联系1个软弱涣散村(即农村基层党建点)、1个贫困村。3-5个县直单位组成一个工作队,负责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和“三帮一争”具体工作,每个工作队联系1个乡镇,每个后盾单位至少帮扶1个软弱涣散、贫困村(社区),并确定1名工作队员任帮扶村“第一书记”。通过整合,实现了工作队伍和帮扶力量的有效归集,工作运行更加顺畅。2015年,全县共安排90个县直单位、180名工作队员对口帮扶108个软弱涣散、贫困村(社区),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108名。
2、变零为整,在投入保障上深度组合。过去,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三帮一争”三项工作,分项安排经费;各帮扶村、工作队在争取资金和项目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致使各地资金投入不平衡,苦乐不均,供需不匹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也影响了工作均衡推进。今年,衡南县改进措施,增强了资金安排的统筹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在联系点安排上,重点贫困村,由农口、民生口县直部门负责帮扶;重点软弱涣散村,由党口部门负责帮扶。另一方面,对帮扶村在村级活动场所、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需求进行摸底核实,各对口部门根据项目、资金总盘子,针对各村实情,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2015年,县财政定向软弱涣散村、贫困村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43个,硬化、畅通公路129公里,修缮水渠73.8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783人次,扶持创业项目89个。
3、变被为主,在工作推进上深度整合。衡南县出台《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精准扶贫工作暨“三帮一争”活动的通知》,对各项工作的内容、要求具体明确,特别是对县级领导及帮扶工作队的要求进行量化,如县级领导到村帮助解决问题全年不少于4次,工作队对联系点农户走访面要达到100%,“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工作与原单位脱钩,住村时间每月不少于10天。将几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由县委基层办、农办抽调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全年对2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地毯式”检查,每月随机抽查2-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查2-3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检查后,逐乡镇逐村列出工作问题清单,寄送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并在全县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问题严重的,由县委组织部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共同约谈乡镇党委书记。2015年,先后共抽查31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对工作比较滞后的2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约谈。
4、变虚为实,在考核评价上深度熔合。改变过去工作重安排轻落实、重成绩轻责任、重激励轻惩戒、重个体轻整体的做法,把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三帮一争”工作同步纳入全县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问责。对帮扶工作走过场的,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对不下村不帮扶不服从安排的,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良好”及以上档次,并在全范围内通报批评。年底从各单位派出的工作队员推选20名工作深入、成绩突出的同志作为“群众满意的干部”进行记功表彰。
(文章来源:湖南红星网)
(责任编辑:易 波)
1、变多为一,在工作队伍上深度促合。以前,农村基层党建、扶贫及“三帮一争”(衡南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工作,三支队伍,三股力量,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效果。现在,衡南县把三股力量拧成一股,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作为该乡镇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三帮一争”工作的总指挥,并具体联系1个软弱涣散村(即农村基层党建点)、1个贫困村。3-5个县直单位组成一个工作队,负责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和“三帮一争”具体工作,每个工作队联系1个乡镇,每个后盾单位至少帮扶1个软弱涣散、贫困村(社区),并确定1名工作队员任帮扶村“第一书记”。通过整合,实现了工作队伍和帮扶力量的有效归集,工作运行更加顺畅。2015年,全县共安排90个县直单位、180名工作队员对口帮扶108个软弱涣散、贫困村(社区),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108名。
2、变零为整,在投入保障上深度组合。过去,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三帮一争”三项工作,分项安排经费;各帮扶村、工作队在争取资金和项目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致使各地资金投入不平衡,苦乐不均,供需不匹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也影响了工作均衡推进。今年,衡南县改进措施,增强了资金安排的统筹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在联系点安排上,重点贫困村,由农口、民生口县直部门负责帮扶;重点软弱涣散村,由党口部门负责帮扶。另一方面,对帮扶村在村级活动场所、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需求进行摸底核实,各对口部门根据项目、资金总盘子,针对各村实情,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2015年,县财政定向软弱涣散村、贫困村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43个,硬化、畅通公路129公里,修缮水渠73.8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783人次,扶持创业项目89个。
3、变被为主,在工作推进上深度整合。衡南县出台《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精准扶贫工作暨“三帮一争”活动的通知》,对各项工作的内容、要求具体明确,特别是对县级领导及帮扶工作队的要求进行量化,如县级领导到村帮助解决问题全年不少于4次,工作队对联系点农户走访面要达到100%,“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工作与原单位脱钩,住村时间每月不少于10天。将几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由县委基层办、农办抽调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全年对2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地毯式”检查,每月随机抽查2-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查2-3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检查后,逐乡镇逐村列出工作问题清单,寄送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并在全县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问题严重的,由县委组织部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共同约谈乡镇党委书记。2015年,先后共抽查31个软弱涣散村、贫困村,对工作比较滞后的2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约谈。
4、变虚为实,在考核评价上深度熔合。改变过去工作重安排轻落实、重成绩轻责任、重激励轻惩戒、重个体轻整体的做法,把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三帮一争”工作同步纳入全县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问责。对帮扶工作走过场的,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对不下村不帮扶不服从安排的,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良好”及以上档次,并在全范围内通报批评。年底从各单位派出的工作队员推选20名工作深入、成绩突出的同志作为“群众满意的干部”进行记功表彰。
(文章来源:湖南红星网)
(责任编辑:易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