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第一书记工作室推行“组团”服务
今年初,曲阜市对第一书记工作制度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村里组建第一书记工作室。此决定打破了一个村只派一名干部的模式,而是由原来的第一书记联系与“三农”关系最密切的农业、水利、农机、畜牧、民政、国土等市镇部门干部,组建为10人左右的服务群众团队,以“组团打包”的新模式为群众服务。
早在2011年,曲阜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第一书记制度,选派的405名党员领导干部到全市各村担任第一书记,引导农民致富、维护社会稳定。“三年的第一书记工作,一直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村里遇到修路架桥、土地流转、困难群众救助、脱贫致富等急难事项时,常因来回协调多个部门而进展缓慢。”陈述礼说,“现在很多事工作室成员一凑就能直接办了,开展工作方便多了!”
日前,武家村村民武怀祥站在街头平坦的水泥路上告诉记者:这边的冬青、柏树都是林业局的干部协调的,春节期间“警灯闪烁”进村巡防是公安局的干部协调的,低保户武凡民危房改造的2万块钱是民政局的干部协调的,畜牧兽医局的干部正在做春季防疫……
曲阜在各村街显著位置悬挂了第一书记工作室成员公示牌,公布了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户户发放了便民联系卡,成员每月至少到村1次,有特殊事项时随叫随到。为此,曲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各镇街采取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工作室的工作进行考核,形成年终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在一村一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则不固定于一个村庄,而是在相邻的七八个村之间、依据村情差别和群众不同要求,灵活地开展工作,相比第一书记有了更多的机动性。曲阜市委主要负责人说:“村村选派第一书记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第一书记工作室则是人多力量大,可以同时满足群众的多种诉求,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光明日报》(梅花)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