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三个“注重”破解远程教育瓶颈难题
远程教育作为当前党员教育的重要手段,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远程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广大党员实际学习需求,远程教育体系陷入资源与需求“同轨不同步”的发展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内容、形式、语言等多方面推陈出新,全面提升远程教育科学化水平。
注重形式“创新化”,让党员吃上“特色餐”。传统的远程教育课件主要以会议录像、授课录像、人物传记为主,内容表现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受众听课效果不佳,因而要改革创新课件类型,勇于探索新路子,要加强与文工团、艺术团、电视台、民间艺人等文化创作群体的联系合作,结合教育内容,创作一批歌曲、小品、相声、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实现教育目的,让党员群众在学中乐、乐中学。
注重内容“丰富化”,让党员吃上“自助餐”。一是结合三农问题,远程教育要以农民为服务对象,以“三农”为关注重点,解读涉农政策,关注农民生活,搭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及时传播他们最关心、最关注、最需要的民生新政策,并对此加以分析和解释,为他们释疑解惑;另外要针对本地实际及时传播农产品市场动态变化、科技致富的新技术、新知识,并邀请当地农技专家现场讲解指导。二是结合时事热点重大事件,针对春夏连旱、420芦山地震、中国梦主题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反四风、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重大事件、时事热点,制作一批优秀教学课件,让农村党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时政要闻。三是结合老百姓身边的素材,讲诉一些特殊群体的故事,如 “最美大学生村官”、“最美村书记”、“身边活雷锋”, 让这些老百姓看得见、可亲可敬的平凡人物都成为题材,通过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性化故事,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教育受众。
注重语言“本土化”,让党员吃上“农家餐”。农村基层党员相对学历不高,眼光见识水平多限制于农村生活,甚至普通话也说不好,所以应注重本土化教学资源的制作。要立足农村实际,加大本地素材的发掘力度,把本地的人和事物搬上荧幕,增加受众的代入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丰富形式内容,尽量方言化、通俗化,把一些已有优秀课件用方言翻译,挖掘、制作、改编出一批群众“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效果好”的优质本土教育资源。
(文章来源: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
(责任编辑:施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