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坚持六个结合 创新培训方式
1. 坚持基本学员培训与其它农户培训相结合。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村40名在册的基本学员必须参加外,还动员其他农户参加,往往一个班有60~70个学员听课,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能增强培训工作的辐射影响力。起初培训时,我们只准备基本学员的教室和教材,只通知基本学员参加,后来许多农户找到村主任,指责为什么不通知他们参加,后来办班时,一些村索性拉开村广播下通知,除要求基本学员必须参加外,也欢迎其他农户参加,这样皆大欢喜。农忙的时候,非基本学员难以挤时间参加培训,村里就把老师的讲课通过村广播同步向全村播出,让干活的农户在田间也能听得到。对于老师们精彩的上课内容,我们将其录制下来,在县农业部门与电视台联合开办的《新农村》专题节目中播出,这样全县的农户都能收看,进一步扩大了培训工作的辐射面。
2. 坚持主导产业培训与其它产业培训相结合。在每个村我们除了对主导产业进行授课外,还根据学员要求,扩大相关产业授课内容,以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学员的满意度。例如,在以养鱼为主导产业的村,有些养殖户还种了一定面积的棉花,还想听听棉花方面的课,于是我们就请有关教师给他们上棉花种植技术课。
3. 坚持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每堂课除了教师主讲外,我们都留有一定时间,让学员直接向老师提问,建立互动平台,较好地解决了老师一味灌输、学员难以消化的难题。培训条件较好的,就尽可能采用投影仪上课,学员觉得新鲜直观,老师觉得轻松自如,教学效果良好。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许多老师把学员组织到田间,一边讲述,一边手把手的教,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提高了学用效果。
4. 坚持培训时发放乡土教材与发行《安乡农业科技报》、《新型农民报》相结合。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们组织本县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家编写了《安乡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3册,共15万多字,涵盖了需要培训的各个产业,以及农村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共印刷了3万册,免费发给基本学员和全县其他农户。从1981年至今,农业局联合畜水局等部门办有《安乡农业科技报》,这是一份期发行10万份的8开2版普及性小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深受全县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喜爱,是县委、县政府指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部门技术服务的重要窗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绿色通道,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手段。
5. 坚持老师上课与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实习基地相结合。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本职工作,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或高产示范样板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全县在三岔河镇罗洲村、安全乡志中村及毛家剅村、安裕乡槐圃村等村办有11个点,让学员实习有基地,观摩有现场,这是对新型农民培训方式最好的丰富与补充。
6. 坚持教师集中授课与到户指导相结合。坚持教师集中授课和到户指导,是农民朋友的迫切愿望,如在安全乡志中村、高阳村、茶窖村上了“榨菜高产栽培技术”课后,授课教师还带领部分参训农户参观了该乡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来得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让企业负责人介绍榨菜收购标准、加工、效益等情况,这样不仅让学员学到了实用技术,还了解到了市场需求。在农业生产关键时刻,培训教师都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县去年6月份棉花枯萎病大发生,授课老师就及时下到村组,指导农户防病、治病,把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鱼类易泛塘、易发病的季节,包村教师为争取时间,就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把技术要点尽快尽早地发给学员,让他们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以减少损失。2008年元月的冰冻灾害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培训教师并没有因为上年度的培训任务已完成就置之不管,由授课教师集体编写的《安乡农业科技报·减灾补损专辑》,在农历腊月三十作为新年礼物发到了全县10万农户手中。授课教师、农艺师李国安在抗击冰雪灾害、指导农户减灾补损的1个多月里,马不停蹄查灾情,深夜督查促熏烟,夜以继日拿方案,身体不适抛一边,《常德日报》以“农业专家的本色”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授课教师、农艺师田祖庆正月初二就下到农户地里,指导农户搞好油菜清沟沥水、科学施肥。授课教师、高级农艺师卜茂平,在村里一住就是10多天,给农户上农作物减灾补损技术课,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教师们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户接触,许多农户能一口气说出包村教师的手机号码。
中共安乡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