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疗人才外流的原因及留住人才对策
安乡县人民医院 杨万友
当今社会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一个医疗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县及县级以下医疗单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分析、总结人才外流,而且引进人才困难的原因十分必要,结合多年在基层医院工作实际,对当前我县医疗人才外流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 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外流的原因
(一)政策原因使人才向大中城市集聚。在大中、沿海城市规模较大的医疗单位,无论从工作环境还是员工福利待遇,都占很大的优势。基层医院骨干医生易被吸引。在计划经济年代,人才流动不具备自主性,由国家统一分配。在人才分配上,既保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需要,又基本满足基层医疗单位人才配备。保证了基层医疗单位构建“老、中、青”人才梯队的基础,而且这种计划分配具有强制和约束力,不会因个人的主观愿望而随意变更。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学生毕业不包分配,国家不再具有强制性分配计划。对人才流动不能再用行政手段控制。只能依靠市场进行调控。相比之下,大中城市医疗机构较基层多,工资福利较基层好。业余文化生活城市比农村丰富。因些,城市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尤其是较高学历、较高素质的人才。
(二)基层医院受条件限制,很难招聘到人才。目前我县乡镇卫生院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比较稳定,人员结构比较合理;一部分乡镇卫生院能保持正常运转;还有一部分卫生院较差,医疗设备、诊疗手段、服务水平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条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受这些条件限制,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下乡服务。
(三)大中城市大量吸纳人才,使县级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据资料统计,全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除一部分素质高的人才直接在毕业后被大中城市医疗机构聘用外,还有一部分难在大中城市找到合适的医疗单位。首先考虑到县级医院一边工作,一边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拿到执业医师资格后,再次选择工作单位,原聘用单位又毫无办法制约,使县级医疗机构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流动的中转站。
(四)薪酬制度僵化,人才的生活待遇低,收入基本上就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有的基层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连基本工资都发不齐。
(五)基层医疗单位没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年轻人自我实现的目的难以达到。在医疗单位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年轻医生心理压力大,往往想通过改变工作环境而改变现状。
二、留住人才的对策
(一)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观。要留住人才,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人才,充分认识人才在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知识经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形式,推动着社会前进。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及信息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可以发挥出主观能动作用,创造出辉煌的社会业绩,因此,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突现出来。知识经济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知识经济的载体,没有人才,知识经济只能是无本之木,充分认识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依赖和人才对于知识经济的作用,是留住和引进人才的思想基础。医院近年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才关系着市场经济能否成功地运作,关系着在今后的竞争中是否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必须确立牢固的人才观。
(二)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人才高地。
(1)要处理好现有人才与新引进人才的关系。现有的人才与新引进的人才,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在工作中决不能有厚此薄彼的现象。
(2)要以情感人。人是有感情的,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久了,总会有许多难以割舍的感情。人事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感情投资,平时多交朋友,多谈心,了解思想状况,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觉组织的温暖,增加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度。
(3)要以宽松的环境留人,好的环境也是留人的重要因素。要善于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环境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投资和相应的时间,领导者应该高度重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在市场经济时代已失去了作用。
(4)要以良好的工作条件留人。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工作条件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对生活的要求,因为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创事业的重要基础。对于人才的成长以及留住引进人才也是重要的条件。
(5)以发展的事业留人。作为知识分子,追求的主要是事业,即在业务、学术上的发展。因此,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事业,增强单位的实力,让人才看到单位的发展希望,感动有用武之地,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6)以待遇留人。能体现人才价值的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基础。传统的大锅饭分配方式,难以调动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才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体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分配向医院一线倾斜,向高技术岗位倾斜,向高技术人才倾斜。
总之,县级医院留住人才是系统工程,要有高度的人才认识,要有高度的人才意识,要有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要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要各部门通力协作,要有相应的硬件措施,这都是必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