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丙珍:经济、生命科学领域迫切需要海归人才
第二届“4·18”福建省人才项目与资本对接会18日至19日在泉州石狮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丙珍女士接受了中国人才网记者专访,就海归的发展、人才评价机制和地方引才等发表了见解。
近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了《2013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破35万人。对于日益增长的海归人数与国家发展渴求高层次人才间的关系,陈丙珍认为,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她表示,国内有庞大的教学机构,高端人才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培养,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与国际接轨,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样,也需要适当引进海归人才,将他们在欧洲、北美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成果带回来,与本土培养的人才一起合作,互相磨合、融合、启发,碰撞出新的思想和火花,更好地培育富有创新性的团队。
伴随着势头强劲的“回国潮”,很多海归带着技术和智力优势回到国内积极创业。有调查显示,海归创业大多集中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此,陈丙珍指出,以前的海归大多集中在IT界,但是现在经济、金融领域,生命科学、生物科学领域更迫切需要海归人才。同样她也建议,海归人才应该有良好的心态,不该高高在上。
对于多地存在人才评价机制政策导向言行不一的现象,陈丙珍认为不应该太注重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研究的全过程。很多人原本可以做出许多独创性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考核,他们会避开一些难度大但前沿性很强的课题,这样很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重金引才”的方式吸引人才。有分析称,这种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难以真正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引才优势。对此,陈丙珍认为,如果所吸引人才的专长能与地方的真实需要对口,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可能是吸引人才的根本方式,。她表示,在她所接触的很多学生和朋友中,很多海归回来的学者都希望有个团队一起做事,并将他的事业做强作大。但同时,还需要注意解决好与海归人员相关的政策问题,比如子女的入学等,这样才能让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安心发展。
(中国人才网泉州 4月18日电)(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