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员干部走进村请进城结“亲戚”
小桥横过静静的水流,阳光下,小屋前,来自含山工业园区办公室的党员干部孙继凤一边细心地给高先兰老人梳理头发,一边耐心地询问老人饮食起居。温情在渐渐理顺的发丝中慢慢流淌。
这是安徽马鞍山党员干部开展走“亲戚”活动中的感人一幕。近年来,马鞍山市委着眼于构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在机关事业单位推动开展走“亲戚”活动。目前,全市101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17127名干部职工走进农村、社区结上了“亲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党员干部在走“亲戚”时收获了助人的快乐、奋进的动力。助人自助,走“亲戚”逐步成为党员干部自觉自愿的行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让马鞍山的走“亲戚”与单纯的干部下基层相比,有了一些“不一样”。
从单向的下基层转化为双向的来往。有来有往,亲情越深。在走“亲戚”活动中,马鞍山市倡导党员干部不仅要走下去,还要把农村“亲戚”请到城里来、请进家中去,实现双向互动——党员干部家庭接地气、受教育;基层群众家庭长见识、提底气。“两家人”通过在一起做做拿手菜、说说心里话、讲讲有趣事,手拉得更紧了,心贴得更近了,其乐融融俨然“一家人”。
从组织对组织的帮扶深化为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在走“亲戚”活动中,马鞍山市在组织结对的基础上,一竿子插到底,让党员干部直接与农村、社区的基层群众自愿结对、主动认亲。周末或假期,带着家人一起走“亲戚”,成为很多机关党员干部了解基层实情、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渠道。
从单纯的物质帮扶演化为注重精神关怀。在走“亲戚”活动中,马鞍山市引导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真结亲、真交心,避免“平常不见人,逢年过节拎桶油、扛袋面、握握手、讲上几句客气话”的例行公事。在力所能及给予“亲戚”物质帮助的同时,党员干部更注重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关爱。和独居老人聊聊风土人情,带留守儿童逛逛公园书店,听村里群众念叨几句致富经……党群干群关系在这样的交流交心中不断升华。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
(责任编辑:施 卓)
这是安徽马鞍山党员干部开展走“亲戚”活动中的感人一幕。近年来,马鞍山市委着眼于构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在机关事业单位推动开展走“亲戚”活动。目前,全市101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17127名干部职工走进农村、社区结上了“亲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党员干部在走“亲戚”时收获了助人的快乐、奋进的动力。助人自助,走“亲戚”逐步成为党员干部自觉自愿的行为。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让马鞍山的走“亲戚”与单纯的干部下基层相比,有了一些“不一样”。
从单向的下基层转化为双向的来往。有来有往,亲情越深。在走“亲戚”活动中,马鞍山市倡导党员干部不仅要走下去,还要把农村“亲戚”请到城里来、请进家中去,实现双向互动——党员干部家庭接地气、受教育;基层群众家庭长见识、提底气。“两家人”通过在一起做做拿手菜、说说心里话、讲讲有趣事,手拉得更紧了,心贴得更近了,其乐融融俨然“一家人”。
从组织对组织的帮扶深化为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在走“亲戚”活动中,马鞍山市在组织结对的基础上,一竿子插到底,让党员干部直接与农村、社区的基层群众自愿结对、主动认亲。周末或假期,带着家人一起走“亲戚”,成为很多机关党员干部了解基层实情、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渠道。
从单纯的物质帮扶演化为注重精神关怀。在走“亲戚”活动中,马鞍山市引导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真结亲、真交心,避免“平常不见人,逢年过节拎桶油、扛袋面、握握手、讲上几句客气话”的例行公事。在力所能及给予“亲戚”物质帮助的同时,党员干部更注重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关爱。和独居老人聊聊风土人情,带留守儿童逛逛公园书店,听村里群众念叨几句致富经……党群干群关系在这样的交流交心中不断升华。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
(责任编辑:施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