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安乡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廖可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笔者于近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对农民素质状况的调查,比较深入的了解了当前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我县农民素质现状
截至2006年底,我县共有农业人口44.2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19万人。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我县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216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3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中专文化的仅有4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2、生产技能低下。目前,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素质虽然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40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对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力不从心;外出务工或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的农民,从事的大多是提灰桶、搞搬运等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 '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危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受到伤害时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事时有发生。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摸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在生产生活中各自为战者居多。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工作上的原因。
1、农民自身的原因。一是目光短视。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也不愿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
2、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一是素质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统筹。目前,全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广校、农业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办班培训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工作难度和成本,难以取得实效。二是科技培训链存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培训大多都在集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三是职业教育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全县20个乡镇已基本没有文化站,原先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早已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农村文化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科学规划。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农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5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16-45岁具备条件的农民都参加过培训。用10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发展为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整合资源。成立县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专门负责对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八个单位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在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县职中、党校、农广校作用,充实和完善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可借助教育部门的远程教育网络,让农民就近学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同时,健全培训监督考评机制,确保培训链完整。从培训单位到村组干部、农业骨干,应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避免培训断点。
3、加强宣传。要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要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4、发展文化。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健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采取企业捐一点、对口单位帮一点的方式,多渠道地筹集投入资金,尽可能地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同时,要着力提高现有文化服务队伍素质,培训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贴近农民生活、反映农村现状的好作品、好形式。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 ,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