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党建网 !
您的位置: 首页 >领导言论>重要言论>详细内容

简析和谐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和谐,农村,农村建设,建设,建设中,存在,问题,对策 发布时间:2008-10-2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安乡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  黄兴茂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近段,我就目前我县在和谐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安德乡竹丰村进行了一次调研。
  安德乡竹丰村耕地面积2545亩,人口1098人,下辖13个村民小组。截止2006年底,村级负债为7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多元。去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竹丰村作为全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过一年的努力,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投资48万元硬化路面2.4公里,新增蔬菜面积150多亩,消赤减债4万多元,人均纯收入同比去年增长600多元。但是,该村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落后。竹丰村是一个纯农业的行政村,农民收入90%以上来自农业。近年来,该村在县、乡两级的正确指导下,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初步形成了“粮、棉、油、渔、蔬”等多元化的五大支柱产业,但在目前的种养过程中,更多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品牌的效应,盲从和低水平再投入时有发生,且种养零散未能有效形成规模和集约,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农产品基本处于生产阶段,加工和精细加工基本没有,从而导致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加工和精细加工的滞后,直接导致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近年来,县、乡两级对农村基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有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竹丰村6条主要灌溉沟渠中有3条已处于半堵塞状态,电力排灌设施和节水闸设施已基本老化,天晴要抗旱,下雨就排渍,该村仅村级排灌费用每年就高达3.7万元,亩平15.3元,农业生产成本成倍增加。同时,该村道路质量也相当差,全村9.6公里村级道路仅去年硬化了2.4公里,道路不好就产生运输不畅,大车进不来,小车出不去,竹丰村每年因农副产品运不出去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万多元,户均达到500元以上,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投入资金太大,村组无力负担。
  (三)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基层干部、党员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按步就班,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竹丰村现有村干部4人,高中文化3人,初中文化1人,全村党员46人,高中文化13人,初中文化13人,小学文化20人,具有高中文化党员占党员总数不到30%。由于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想的不多,看的不远,对出现的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当前我县农村很大一部分村都债台高筑,集体所得收入一部分用于承担共同生产费用,一部分用于偿还村级债务,往往收不抵支,有时连正常的办公费用和村干部工资都难以保证,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就肯定是少之又少,村级组织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以竹丰村为例,全村全年集体收入17.6万元,用于共同生产的费用13.4万元,偿还债务4万元,村干部工资1.75万元,两者相抵,支大于收,基本无力投资公益和基础建设。
  (四)农村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滞后,水平较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县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竹丰村总人口1098人,参会883人,参会率84.4%,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卫生状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上仅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缩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会更多更复杂。下面,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议和对策
  (一)突出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根据竹丰村的实际,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功夫,按照“稳粮棉、扩渔蔬、兴加工”的工作思路,在稳步提高粮、棉种植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渔业和蔬菜种植业,重点抓好定单农业和高产高效蔬菜的推广和种养,基本实现“一村一品”,树品牌规模,着力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二)整合资源,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升级。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在大力争取政府支持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努力实现耕地的再升级,改善灌溉环境,硬化村级公路,改善出行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作用等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扎实抓好富民政策的落实。一是要狠抓粮食棉花流动体制改革政策的落实,积极落实种粮、种棉农民的直补政策,充分调动种粮、种棉的积极性。二是要狠抓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一是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抓住“阳光工程”这一政府“买单”、农民“选单”的有利机遇,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二是要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村级组织应主动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地区的劳务输出组织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