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罗贻斌同志
2013年11月5日,是安乡人民的好县长——罗贻斌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30年,沧海桑田,岁月如歌 。安乡和全国各地一样,地变美了,人变富了,观念变新了。然而,人们对贻斌同志的缅怀与思念之情仍然很深、很厚。这是因为,他是安乡这座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如今大厦日新,而基石却在底下默默无声;也是因为,他走得太匆忙、太早了,没能看上这美好的时代,过上这幸福的日子!更是因为,他象焦裕禄.孔繁森……一样,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以磨灭的印象。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激起我对老首长、老师长、老兄长的无穷思念和深切缅怀。他生前功劳卓著,事迹颇多,但最令我钦佩、崇敬的是如下四个方面:
一、他是一位极具创新思维和有远见卓识、有开拓精神的领导者。贻斌同志思维活跃、敏捷,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不安于现状,而对新观念、新事物、新事业却十分敏感,很容易接受。他出身农家,又长期工作在农村,深谙安乡农村与农业的历史和现状,对改变那种“垸老又田低,生产单打一”,“稻谷加稻草,分配要倒找”的长期落后状况,有着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于是当他分管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后,不是简单地抓催耕催种、管收管藏;而是用主要精力抓观念改变、抓制度(主要是耕作制度)创新,抓关键措施落实。在具体工作上是从四个方面使大力气的。一是在治水改土上使大力气,彻底改变不利的生产条件。二是在革新耕作制度上使大力气,除进一步普及双季稻面积外,便是大力推行稻稻肥、稻稻油,积极探索稻稻麦,千方百计扩大复种指数,以增加粮食总产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三是在革新稻棉油品种上使大力气,尤其是在推广杂交水稻方面花的力气更大。从植种、扩种到培管、收藏,他环环紧扣,步步跟进,直到获得丰硕成果。四是在实行科学种田上使大力气。如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创办县农校,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人员,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等。这里重点回顾他为建立和健全四级农科网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当年,各公社都建有农科站,部分生产队成立了科研小组,但大队一级没有科研组织。这种“头重脚轻中间空”的状况,不便于农技推广工作一竿子插到底。1973年,已担任县委副书记并主管农业的罗贻斌同志到安造公社调查发现,他们不仅将公社农科站办得出色,还把长山大队率先建立农科队的作法逐步推广到全面,各生产队都办起了科研组,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技推广网络,对大田生产起到很好地示范和服务作用。贻斌同志对此特别欣赏,他说,如果全县都象安造一样,把三级农科组织建立健全起来,又以县农科所为龙头,形成四级农科网,这对普及农科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该多好啊!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带到县委常委会议上进行讨论。在认识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他又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得出的结论是:广大干部群众是赞成办这件事的,只是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能搞那种“领导人来技术来,人走技术走”一阵风式的试点;要办成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搬不动、带不走的科研样板。随后他又组织并带领全县大队以上管农业的干部,到华容县去参观学习人家办好四级农科网的经验。这样,较好地统一了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也进一步端正了科研为生产服务、小田为大田服务的方向,使全县各级农科组织迅速而健康地发展起来了。是年,又把县农科所从偏僻的书院洲迁到交通便利、人流量大、辐射面广的长岭洲,更便于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县农科中心。
另外,罗贻斌同志在主管“三农”工作中,对兴办社队企业、扩大棉花种植与实行科学种棉、开展多种经营等方面,也倾注了许多心血和精力。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乡的农业和农村能够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获得持续和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能够逐步提高和改善,这与以罗贻斌同志为重要成员的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一系列科学而又大胆地变革性措施,不断改变生产条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分不开的。
二、他又是一位具有敢想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卓越才能、胆识和气魄的组织指挥者。我接触、认识罗贻斌同志的时间不算太早,是在60年代中期。原来也只是抽象地听说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后来接触多了,而且还在他身边工作了较长一段时间,对他的认识与了解自然也就日益增多、加深了。他的才能,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有文有武,能说会写;他的作风犹如他的身材一样,不胖不瘦、不颀不冗,非常干练;他的胆识与气魄,也同他的语言和声音一样,简洁而坚定、宏大而铿锵。他的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经过长期受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风雨岁月的磨砺,逐渐显得越来越成熟和突出,概括起来是:第一,能站在党的工作全局上,从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想大事、谋大事;第二,凡于党和人民有利的大事,只要是需要与可能相距不太大、太远的,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上;第三,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第四,对工作中出现问题、失误,他敢于挑担子、负责任,既不争功,更不诿过。正是他的这些特有气质,使他和全县干部群众一道成就了许多大工程、大事业。远的不讲,我最熟悉的有:全县园田化建设,防洪大堤加高加固,第二次电排歼灭战,虎渡、淞滋河拦截筑坝引水抗旱,县城市区东扩和县政府等机关大院搬迁与新建,等等。
这里,只重点回顾一件事,即仙桃大电排建设。它是我县第二次电排歼灭战中的一项主要重点工程。这项工程是1974年秋省委、省革委在安乡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现场会议期间,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在听取我县汇报后正式确定的。县委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趁热打铁,便确定由罗贻斌同志为首加强和充实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立即开展一系列的前期工作,特别是上省、地衔接和落实投资、设备和器材等规划。在各项准备基本就绪、有利条件较多的形势下,贻斌同志根据县委要求提出,仙桃电排要在1975年内基本建成,76年初试机打水。也就是在一年内要完成建电排站的勘测、设计、施工、试车运行等任务,赶在第二年春汛到来之前投产受益。后来人们把这个要求归纳为“四个当年”,即当年勘测、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受益。建这么大的电排站工程在安乡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而要一年完成建设任务,这在我县乃至全区、全省都是罕见的,不少人听了感到惊讶和怀疑。当时,贻斌同志讲了很多有利条件,也分析了一些不利因素,讲了许多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的哲学道理,终于说服了大家。在工程开始后,他深入实地参加劳动、调查研究、解决难题。得知工地指挥所感到领导力量不足时,他立即把素有“虎将”之称的县委办主任张爱亲和我县年轻有为的水利专家、县指工程科副科长钦时中调去加强行政指挥和工程指导。后来他又听到急报:原堆放在河滩中的4万多吨建站器材,有将被春汛泛起的洪水冲走、淹没的危险,而工地劳力又十分紧缺时,便当机立断,火速在现场召开受益区的安康、安裕、安丰等公社负责人会议,决定紧急调集一万一千多名劳动力和相应的领导力量,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车拖、人挑、众抬,奋战七昼夜,及时将器材全部抢运到了电排工地。正是因为他的果敢、气魄与强大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加上现场指挥十分得力,鼓舞和调动了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仙桃电排站如期分阶段完成了土建施工、机电安装、渠系配套等任务,于1976年元月30日顺利试机打水,真正实现了“四个当年”的奋斗目标。后来,我旧地重游,听到有关它威力巨大、效益巨大的介绍后,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便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以表达对参加该工程建设指战员们的一份钦敬之情和感激之心。诗的全文是:
当年万马萧,巨泵耸仙桃。
地接棋盘紧,天连蛛网牢。
吞湖滋土渴,泻海息畴涛。
旱涝丰收保,功臣青史标。
罗贻斌同志的确是位文韬武略的全才。他不仅有谋大局、办大事的气魄与才能,也有做实际工作、办具体事情的作风与本领。对于重要的上级来文和本级发文,他都认真阅读和批改;对于会议报告和讲话稿件,则分别不同情况对待:小型会议报告或即席讲话稿,全部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中型或大型会议活动的,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他和秘书人员共同起草,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逐段、逐句、逐字的凑,有时是大家动口,他动手,有时是他和大家说,另一人写。二是由他授意,别人起草,他将报告或讲话稿的主题、观点提出来并共同讨论后,再由秘书人员具体写,写好后也不是见稿子就收,照稿子去念,而是先过目、修改、熟悉变成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后才去讲。人们喜欢听他的报告、讲话,说他讲的话具有针对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奥妙就在这里。
三、他还是一位具有不畏艰难困苦、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和勇气,敢任难事、乐当苦差的好干部。贻斌同志逝世后,一位曾在安乡县担任过多年县领导的老同志从外地发来一首悼念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即:一生政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的确是这样。他一生干过多少难事,当过多少苦差啊!五六十年代,在治湖、堵口、移堤中带头冲锋没少见过他;每年全县组织指挥的防汛抗灾、抗洪抢险斗争,没离开过他;外出担任建设工程指挥如修钱粮湖、整治荆江南堤、修筑枝柳铁路等总少不了他;在基层蹲点、劳动,地方最多、时间最长他也算是突出的。当年他蹲点劳动的安猷孟家8队、官民7队、安裕新安9队和安康仙桃6队等地,至今还流传着罗8队、罗7队、罗9队、罗6队…….的故事。他办难事、干苦差的事例确实太多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讲述。这里只说说豆港抗洪抢险的事例。
1980年汛期,澧水流域出现特大洪水,它与猛烈下泄的长江水势碰头,使安乡这个洪水走廊经历了10次洪峰,其中4次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54年的水位。此时,罗贻斌同志临危受命,担任县防汛指挥部指挥长,高洪期间,他南巡北查,东征西讨,顶风冒雨,宵衣旰食,连续作战几十个日日夜夜。其中最艰苦、最危险的当数豆港保卫战了。豆港位于安乡西部、七里湖畔,它上起汇口,下至岩剅口。有15700米长的临洪大堤,全系矮小单薄的危险堤段。在北水下泄,西水猛涨的形势下,这里首当其冲。它不光地势险要,而且地位重要,是安保大垸的软肋和门户,此处不保,安保大垸必将荡然无存,也将失去大半个安乡。早在当年6月下旬,他来这里检查时,清楚地意识到:此处非常危险而重要,必须有非常之人来镇守才行。于是他又想到了张爱亲,立即将其从后方调来,充当现场指挥,他本人亦在此督阵。这一对干尽苦差、志同道合的难兄难弟,又在一个战壕里战斗了。当时水的涨速快得惊人,眼见有6000米长的堤段即将“抹戽桶”(安乡方言,漫顶之意)。针对如此危急的情势,他们大胆而果断地下达了一道命令:全力以赴,抢修子堤。具体战术是:随即火速增调劳力,在垸内普遍受渍、无土可取的情况下,挖大堤内肩就近取土抢筑子堤,同时还把开挖导清沟取出来的泥土也挑上堤去作土源。命令下达,一呼百应,上万劳动大军紧张而有序地投入了战斗。罗张二位指挥员,一方面督导抢修子堤,要求“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一方面检查堤内险情处理。堤外防浪护坡情况,真是栉风沐雨,淌泥涉水、声嘶力竭,始终坚持一线指挥。有次黑夜,他们和几个战友乘船挑灯巡查堤外险情,船被激流冲向河中,曾一度与地面失去联系,幸亏有惊无险。此情此景,人们看在眼里,装在心里,既深受鼓舞,也倍感痛心。洪水一次高过一次,子堤也一层高过一层。从8月1日至3日, 仅两天一晚洪水陡涨3.94米,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1.63米。1万5千多米长的大堤原有堤面尽数漫溢,全靠子堤挡水。而且狂风伴着暴雨,好像与洪水猛兽为虎作伥一样。这时,对岸的澧县麦家垸因抵挡不住而告破,整个七里湖一片汪洋,白浪滔天,拍打着我弱小的母子堤。尽管形势万分危急,罗张二人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指挥若定的神情,不仅稳住了阵脚,更是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舍生忘死、拼命抗争。他们最终用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精神筑起的子堤,不,这不是土堤,是铜墙铁壁,抵挡了排空的恶浪,击退了肆虐的洪水。豆港守护了,安保保住了,我们胜利了!”堤上堤下发出一片欢呼声。后来,水利部门把豆港争夺保卫战,总结为安乡抗洪抢险史上最艰苦、最惊险、最成功的范例。这一点也不为过。
四、他更是一位具有先忧后乐、先国后家、先人无己的胸怀,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好公仆。罗贻斌同志勤奋工作,一心为民,是有根源的。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旧社会吃过苦,受过虐待。是共产党解放了他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引导他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个人的苦根,党的恩情,他时刻没有忘怀。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他的不断觉悟,把那朴素的感情日益升华了。那就是: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把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使命。正是他有这样的理论自觉、这样的坚定信念、这样的宽广胸怀,才有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前面,挂一漏万地讲述了贻斌同志七十年代前后的一些事迹,这里重点回顾他担任县长后如何勤政为民的大体情况。1980年12月,罗贻斌同志以绝对优势的票数当选为安乡文革后的首任县长。当时,不少人觉得,这个职位就他的才能与品德而言,并非官运亨通,只不过是迟到的爱而已。但他从不认同这种观点,总觉得这是党和人民的器重和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他非常珍惜,踌躇满志,恨不得使尽全身力气,抓好全县经济和社会建设,使人民早点过上富裕生活。于是,他除了继续用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抓好工业发展外,还分出一些财力和精力办社会事业和城镇工作。那时的县城建设欠账甚多,问题不少。我记得突出的问题是几难,如行路难、供煤难、买菜难、理发难等等。为了切实解决这些事关民生的基本问题,罗县长硬是亲力亲为,他带领县政府部分人员分别进行调研,在弄清情况、原因和群众意见要求后,采取分问题、分部门、分工负责的措施,限定时间要求,逐一处理好。像解决因大路不平整、桥涵已损毁、小巷不畅通而造成行路难的问题时,就实行大路铺设、桥涵修复由县里负责经费,工程分部门包干完成;背街小巷不畅通问题,则由城关镇组织有关居委会和所在单位,发动干部居民投工投料(如煤渣、碎石等),进行整理和疏通。为了解决吃菜紧、买菜难的问题,县里成了专门的蔬菜办,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抓,并采取扩大种菜面积、增加菜农补贴和允许农民进城卖小菜等办法,很快地搞活了农贸市场,增加了有效供给。针对当时理发人多店少,群众理发难的问题,一方面责成商业部门切实办好集体理发门店,千方百计增加顾客接待量;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有理发技能的工匠,摆摊设点,个体经营理发业务。由于县长挂帅,各方负责,措施得力,抓的扎实,上述几难问题很快迎刃而解,社会反响很好。广大居民称赞道:“人民政府为人民,罗县长是俺们的贴心人。”人民的赞许,激励着他更加惮精竭虑地谋划县计民生,更加忘我乃至拼命地工作。
1983年又是一个很不平静的年份。据水文预测,汛期有较大洪水出现。在大水到来之前,必须充分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便战时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早在五月上中旬,他即布置全县开展汛前大检查。六月,他又亲自出征,带领县防指有关人员和沿途乡镇负责同志,到重点垸子、堤段、设施和器材库逐一进行检查,发现哪里有薄弱堤段、工程隐患、器材不足等问题时,有的当场研究处置,有的记录在案,明确专人负责,限时进行处理,并指示县防指派人跟踪督促,检查验收。由于超负荷、高强度地运行,连续几日地紧张的工作,使他因多年劳累成疾的老毛病复发,咳嗽不止,而他仍然不听劝阻,不停脚步。直到巡查完毕才去医院体检,发现罹患不治之症,并且已到晚期。谁知此次防汛大检查,竟成了他永远告别全县父老乡亲的最后一次战斗!
罗贻斌同志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关心自己安危,而对群众疾苦却十分关心,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亦照应得非常周到。象某个炊事员的子女工作没安排好,那个司机的爱人就业有问题,谁个办事员夫妻多年两地分居,甚至连秘书人员家属的工资报酬不合理等问题,他都一一清楚,放在心上、帮助解决。不仅如此,对普通百姓的特殊困难也十分关怀。我印象较深的有这么一件事:那是1969年初秋,安康仙桃6队一农民家庭,夫妻俩年近半百,育有3个儿女,两个儿子长得健康标致,唯独一小女,长相虽不错,但小腿却因麻痹症后遗症致残,行走不便,因而,父母遗憾,女儿悲观,一家人陷入苦恼之间。当时,罗贻斌同志在这里蹲点,见此情景,顿生慈悲之心、怜悯之情,他即把县卫生局长请去,托他将患者带到县医院检查治疗。这位局长也是一位大善人,他将小女孩接到县里,包医包住,经过施行矫正手术,不久便把那位妙龄少女的瘸腿毛病给基本治好了。一家人喜出望外,感激涕零。从此,他们结下深厚情谊,每逢年节,就象亲戚一样走动。
罗贻斌同志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也是一位为政廉洁的清官。他心里全装着百姓,装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家、没有本人。他从事领导工作几十年,不知为多少人解决了农转非、工转干,而他的父母、他的妻子,却一直是农村户口、农民身份,并且长期住的是油毡盖顶、芦苇夹壁的老旧房子;他的两个女儿一个是招工、一个是读工农兵大学出去的;他仅有的一个妹妹和妹夫,全靠个人奋斗才当上干部和工人的。而且他对家人、亲属一直要求很严,经常教育他们要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各自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因为他的职务和地位而产生特殊思想,不能利用他的影响谋取私利,更不能轻易接受别人赠送的财物。那个年代,不兴送什么红包、高级礼品,但就是一些土特产品、生活物资,也不能随意接受。曾经听到过他家里为收受几斤橘子、几斤油而犯愁的事,最后还是退了回去,弄得对方甚为尴尬。他对身边工作人员也是这样要求的: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比,个人有什么困难可以向组织反映、对他讲,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允许背后打着他的牌子捞取个人好处。对于贻斌同志这种操守,这种原则,大家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从心底里拥戴他。他虽一身正气,但又很有人情味。在家里,与家人相处甚好,充满着夫妻恩爱、父子慈孝、姊妹和睦,其乐融融的气氛。在外面、在机关,与同事,尤其是与部属关系十分融洽。工作时严肃认真,业余时有说有笑,时常与身边工作人员打打扑克牌,拉拉家常事,抽抽喇叭筒(一种自制卷烟),呈现出团结友爱、亲密无间的气氛。回顾30年前一段与贻斌同志朝夕相处的情景,仿佛就象是今天一样,历历浮现在我们面前。这正是:
人离情谊在,骨朽范风存。
回首君之好,桩桩感世人。